【明報專訊】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爭議,檢討TSA委員會的建議能否使TSA回歸常軌,尚待觀察。爭議聲中,部分家長以至個別教育團體、政黨人士提出的訴求,雖然偏離了專業範疇,有流於民粹之嫌,不過,教育局堅持按教育專業原則處理,值得肯定。經過今次爭議,若能引發整體社會反思操練文化,學生毋須再承受無休止操練的折磨,將是下一代的福氣,只要各方持份者下決心、肯努力,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健康成長的可能,完全存在。
明年TSA復常
須反思操練文化
關於小三TSA,有意見認為年級太早了,作用不大,要求取消。教學理論已經確認小學三年級是學習差異的轉折點,TSA評估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出數據,供學校因應加強和改善,其他較先進國家都這麼做,所以,若說要取消小三TSA,從理論與實際都經不起檢驗。委員會肯定TSA的原意和價值,認為TSA資料回饋學與教的功能,有助改善校本課程和教學安排。TSA既屬必要,委員會檢討社會家長關注的問題,包括過度操練、題型過深等,就是要在專業範圍內解決問題。
委員會有關題型的建議,實際上認同過去有問題,就題目數量與艱深程度,都做了調整。例如中文閱讀理解減少1篇文章、英文閱讀卷由4個部分減至3個,並考慮貼近小三學生的理解程度;數學科題目總數則減少約20%,主要減少複雜的題目等。這些建議,回應了部分教師或家長的批評,事實上,若題目太多和深奧,對學生普遍構成壓力,一些操練可能因此而起。
TSA異化,與本港的特定情况有關。首先,有教育官員就TSA與學校互動時,學校都感受到與「殺校」有關連,而辦學團體利用TSA成績為團體內的學校「排名」,使學校認定涉及「殺校」的評核標準,於是為「排名」不斷操練學生;有些學校唯恐「執輸」加入操練行列,部分家長為了子女的成績或派位,也要求學校操練。這條「操練生態鏈」的形成和存在,在教育界並非什麼秘密,究其性質TSA並非始作俑者,而是幾方面持份者的問題,使TSA偏離了原有精神和功能。
教育局已經一再重申TSA無關學校存廢,為進一步確立TSA與學校的關係,教育局接受了委員會的建議,將發出內部指引,提醒視學或分區教育主任不向學校提及TSA成績,並把TSA從外評指標中剔除;這是進一步消除師生的壓力,正常情况下,可避免加劇操練學生。在題目數量減少和題型微調之後,加上TSA成績與評核學校的指標切割,理論上,學校毋須再操練學生,以平常心應付TSA就得了。
即使委員會的建議符合教育專業原則,不過就順應部分家長的強烈要求,仍然建議今年邀請50所學校小三學生做「新版TSA」,其餘90%小學可自行選擇參加與否,等於變相擱置TSA一年,這是妥協,而教育局接受建議,則是讓步了。不過,基於小三TSA的必要,教育局已經清晰表示,新版TSA題型,讓受邀學校學生做過之後,再檢討微調,2017年全港小三學生都要參加TSA。這是合理決定和安排。
家長監督學校
確保子女學習正常
有家長和教育團體仍然要求學生自由選擇是否參加TSA,這個想法不合理,也不可行。小三TSA在全港同年級學生參加,目的要得出數據,供學校參考。設若容許學生自由選擇,不排除有學校為免拉低平均成績,會「勸喻」程度稍差的學生缺席,甚或有學校因為學生程度參差,乾脆不參加TSA。這樣的話,教育局從TSA得到的數據,會被扭曲了,並未全面反映小三學生的程度,失去提高學習水平的參考意義。
委員會的建議嘗試解決學校操練問題,從改善題型、TSA成績與學校的表現進一步切割,這些改變使學生與學校的壓力大減,理應再沒有操練學生的誘因,不過,事態會否按委員會的建議目標發展,尚待驗證。TSA改善之後,家長若發現子女仍然要應付無休止的操練,就要向校方和教育局反映,並積極跟進,確保子女的學習回復正常。操練文化之形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攀比,若有學校操練或家長要求學校操練,其他學校和家長都會「不甘後人」,受害者仍然是淹沒在操練之中的八九歲小朋友。教育局決定持續做TSA,學生是否可免於操練,主要視乎學校、教師和家長會否自覺,不再操練學生,期望經過今次爭議之後,這種自覺會成為社會主流,使學生徹底告別操練文化。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