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群醫生﹕停止歧視分化同業——與黃任匡醫生商榷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04日 06:35
2016年02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醫生在《明報》觀點版(2016年1月6日)刊出〈我們實在沒有什麼不敢說的〉一文表示:「反對降低輸入海外醫生的門檻」,真正原因是「大陸醫生普遍質素稍遜」。我們對黃醫生的觀點不敢苟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黃醫生所指的「大陸醫生」,一部分是已經通過了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試,在港合法行醫的中國內地畢業的醫生,另一部分就是尚未通過香港的執照試和在香港以外包括中國大陸從事醫務工作的中國畢業的醫生。黃任匡醫生這種毫無理據的貶低和誹謗太不負責任了!


通過嚴苛考試 外來醫生「質素稍遜」?

事實不容歪曲!

第一,香港自從實行對外來醫生(大部分是中國內地畢業的醫生)的執照試30多年以來,平均合格率只有5.2%,與英美對外來醫生考試的合格率平均在七成以上相比,嚴重偏低。試問能通過如此嚴苛、「木人巷」式的考試及一年(1997年以前為18個月)的臨牀評估而獲發執照的醫生,可能「普遍質素稍遜」嗎?他們之中不少醫術精湛、經驗豐富,獲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聘請擔任重要職位或在大學任教。即使選擇在基層工作,多年來也一直提供優質服務,得到廣大市民的讚許和肯定。


不應以專科資格貶低同行

第二,黃醫生又說:「試問閣下作為消費者,你會選擇一位大陸醫師,還是同聲同氣,甚至擁有英國皇家專科學院院士資格的香港醫生?」洋洋得意的口脗,想必黃醫生已擁有「皇家院士」的資格。但是,黃醫生不能不承認,國內畢業的執照醫生中,也愈來愈多擁有「皇家院士」的資格,而同樣畢業於香港兩家醫學院的醫生們也有不少尚未取得或無意取得「皇家院士」資格的。世界各國中許多都奉行對醫生頒發各種學術學位的制度,以識別其專科的領域和資格,不過這些專科資格並不是用來炫耀、攀比,更不應以此貶低同行。


《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第19條第3點明文規定:以直接或暗示方式發出欠缺充分理據的批評而令另一位醫生的專業能力或誠信遭人質疑,屬不道德的行為。


綜上所述,黃醫生的言行顯然有違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嚴重中傷同業。奉勸閣下懸崖勒馬,引以為鑑!


中國醫療水平進步 全球另眼相看

第三,黃醫生害怕因放寬門檻而大量引入「普遍質素稍遜的」大陸畢業的醫生。顯而易見,黃醫生的觀念仍然停留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事實上,中國已從千瘡百孔的廢墟中走了出來,從缺醫少藥到病有所醫,從「東亞病夫」走向「健康中國」的歷史過程證明了中國醫療水平的飛躍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重要歷史階段中,湧現了無數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使中國的平均醫療水準已超過英聯邦絕大多數成員國,許多大城市的醫療條件已逐漸追趕英聯邦中最先進的幾個國家。某些領域更取得了曠世佳績,如北大校友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就是最有力的鐵證,令全球對中國的醫療工作者另眼相看。新加坡為吸引外來人才,免試招徠百多間國際名校畢業的醫生赴新加坡註冊行醫,其中就有8間中國大陸的醫學院,而絕大多數英聯邦國家都榜上無名。所以,黃醫生所指中國內地畢業的醫生普遍質素差的論調是歪曲事實,站不住腳的!在已經回歸中國大陸的香港的政治現實下,充其量也只能迎合少數極端分子的口味,非常不理智。


香港醫務界現正理性探討是否應適當調整過往醫生執照試合格率過低(如由5%提高到15%)的現象,以節省公帤、善用人才。我們認為,醫生執照試必須堅持,唯有通過嚴格的考試審核及一年的實習,才能確保醫療水準,維護香港市民的健康,這既符合國際通例,也是香港核心價值的具體體現。


我們重申,無論你從哪裏畢業來到香港,凡是通過香港醫生執照試的醫生,都是合格的醫生,不容歧視和分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