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沒有人會懷疑我們正身處一個分裂的社會:世代間的矛盾、階級間的矛盾、政見間的矛盾,都正沒日沒夜地把這個社會撕毁得體無完膚。是什麼造成這個局面,許多專家學者、社會賢達都早已作過極為詳盡分析,甚至每個人對於為何這個社會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境地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在此就無謂敘述筆者的個人體會。
但現在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是:社會已經撕裂了,那然後呢?
總不能任由社會繼續分裂
似乎我們的思考就止於無奈接受社會撕裂這個既定事實,但既然這已成定局,我們更要想的是,面對這個分裂的社會,我們應該如何自處。
社會之所以分裂固然有着許多深層次的原因,但無論成因如何,其客觀體現都是兩派立場迥異的人,各走極端,愈發不接受對方的觀點,以至社會爭拗無日無之。
我們不是要說服那些已經走向兩極、在用鬥爭思維來思考的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因為那些人的立場已堅定得接近盲目,對某事的態度早已深深植根在他們潛意識的最底層,再多理性的看法只要牴觸到他們的觀點與立場就無異於最惡毒的咒罵,必然會惹來群起反擊,聖人即便如耶穌抑或穆罕默德恐怕都無法說服他們接受自己的一套,不然世界早就沒有了戰亂紛爭。
然而這些人畢竟只是少數,社會中的大部分人應該都是屬於中間理性的一群。所以我們更不應只顧着追究撕裂社會的責任、追究誰把鬥爭的思維引入這個社會、追究誰沒有誠意、追究誰不願意妥協,因為來到這個地步,追究責任根本毫無意義。我們是要說服自己不要陷入這種鬥爭思維,說服仍然處於中間的大多數人不要被兩派的觀點牽扯,令自己落得個必須選邊站的抉擇,而淪為走向兩極的一員。
社會要的不是指摘而是出路
社會不可能沒有站在兩極的一群,而我們亦不能否定這些人也許都是懷着希望社會變得更好的善意;但他們最不可取的,是不願意放下自己的看法,卻要別人接受他們的觀點,所以社會更需要中間理性的一群來整合兩極的意見,從各自不相容的觀點中求同存異、去蕪存菁。我們不能否定反對派對於政府種種施政缺失的批評是有根有據,但同時亦不能不承認,親建制的認為反對派阻礙施政亦是有其道理。沒有人的觀點是必然正確,即便是敵人亦總有值得自己借鏡的地方,所以我們更不應以立場來判斷觀點的優劣。
什麼尊重、和諧、包容,近來已變成比粗言穢語更刺耳的字眼,而的確我們亦不要凡事將這些粉飾太平的字眼掛在口邊;我們要的就只是一點小小的智慧和堅定,在這個分裂的社會中保持開明,為社會找出一條撕裂過後的道路。
作者是大專畢業生
但現在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是:社會已經撕裂了,那然後呢?
總不能任由社會繼續分裂
似乎我們的思考就止於無奈接受社會撕裂這個既定事實,但既然這已成定局,我們更要想的是,面對這個分裂的社會,我們應該如何自處。
社會之所以分裂固然有着許多深層次的原因,但無論成因如何,其客觀體現都是兩派立場迥異的人,各走極端,愈發不接受對方的觀點,以至社會爭拗無日無之。
我們不是要說服那些已經走向兩極、在用鬥爭思維來思考的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因為那些人的立場已堅定得接近盲目,對某事的態度早已深深植根在他們潛意識的最底層,再多理性的看法只要牴觸到他們的觀點與立場就無異於最惡毒的咒罵,必然會惹來群起反擊,聖人即便如耶穌抑或穆罕默德恐怕都無法說服他們接受自己的一套,不然世界早就沒有了戰亂紛爭。
然而這些人畢竟只是少數,社會中的大部分人應該都是屬於中間理性的一群。所以我們更不應只顧着追究撕裂社會的責任、追究誰把鬥爭的思維引入這個社會、追究誰沒有誠意、追究誰不願意妥協,因為來到這個地步,追究責任根本毫無意義。我們是要說服自己不要陷入這種鬥爭思維,說服仍然處於中間的大多數人不要被兩派的觀點牽扯,令自己落得個必須選邊站的抉擇,而淪為走向兩極的一員。
社會要的不是指摘而是出路
社會不可能沒有站在兩極的一群,而我們亦不能否定這些人也許都是懷着希望社會變得更好的善意;但他們最不可取的,是不願意放下自己的看法,卻要別人接受他們的觀點,所以社會更需要中間理性的一群來整合兩極的意見,從各自不相容的觀點中求同存異、去蕪存菁。我們不能否定反對派對於政府種種施政缺失的批評是有根有據,但同時亦不能不承認,親建制的認為反對派阻礙施政亦是有其道理。沒有人的觀點是必然正確,即便是敵人亦總有值得自己借鏡的地方,所以我們更不應以立場來判斷觀點的優劣。
什麼尊重、和諧、包容,近來已變成比粗言穢語更刺耳的字眼,而的確我們亦不要凡事將這些粉飾太平的字眼掛在口邊;我們要的就只是一點小小的智慧和堅定,在這個分裂的社會中保持開明,為社會找出一條撕裂過後的道路。
作者是大專畢業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