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昨日跌87點,收報19595點,成交金額694億元。美股上周五漲達400點,但港股高開後便缺乏承接,A股下跌是一個影響,但區內除了日股外,整體動力都不強。日本央行採取負利率只是一個反彈借口,之後還得回歸現實,昨日公布的經濟數字,無論是中國製造業還是韓國出口均難言樂觀,前者跌至3年新低,後者按年大瀉18.5%,見金融海嘯以來最差。若說去年艱難,今年經濟開局卻是更差,遠弱於大家預期。
日本央行意外出手,上周五由亞洲開始亢奮,歐洲和美國同樣受到刺激,但經過周末兩天的冷靜後,亞洲就僅日股仍走強,中港股市下跌,港股裂口高開亦僅87點,是今年首度高於20天線,惟甫開市便缺乏承接反覆偏軟,午後曾跌逾200點,執筆時歐洲股市亦下跌。論走勢,恒指突破小雙底頸線後回落,但亦算守得住頸線,暫可視作破位之後的正常後抽。
其實上周美股爆升,但港股ADR卻近乎原地踏步,似乎已預視了昨日港股難有強勢,亦即負利率拉動反彈的作用亦只有一天。
對央行中國缺信心 歐美港股市不振
當前的核心問題,仍在於外資何時對中國恢復信心,筆者原以為人民幣回穩能令狀况好一點,但人行6個月內兩度出錯,誰也無法知道其意圖,只好將貶值一事計算在內,並反映在股價之上。
特別是全球央行皆無信用可言,瑞士央行去年已令不少投資者傾家蕩產,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前一周才言之鑿鑿表明無意負利率,上周就立即食言。因此,人民幣愈是人為地維持穩定強勢,市場就愈要作好貶值準備。
製造業PMI續低 中國營商環境未改善
中國1月份官方製造業PMI報49.4,創2012年8月以來最低,且為連續第6個月低於50的擴張收縮分界線,預期49.6,前值49.7。當中新訂單指數僅49.5,同樣為2012年8月以來最低,可見未來2至3個月的製造業活動亦難以樂觀。
此外,以國企為主的大型企業PMI為50.3%,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但仍高於臨界點;中型和小型企業則分別為49%及46.1%,持續低於50,完全看不到真實營商環境有改善,令沒有背景的企業亦能業務擴張。
另一邊廂,韓國1月份出口大跌18.5%,遠遜預期的跌10.3%,為2009年8月以來最差。當中往中國的出口下跌15.3%,這反映內地電子消費品製造業(例如手機)相當不景氣,而以產品分類,韓國半導體出口亦大跌11.4%,作為有領先指標作用的產品,可見全球經濟狀况毫無走出谷底的迹象。
股市領先經濟,在熊市時,股市率先下跌,跌至歷史市盈率極度低殘水平,吸引大家博反彈的興趣,但這往往是個陷阱。筆者統計了年初至今1個月,港股已有逾160隻股份瀉逾30%,當中不乏一些熱炒的中型股,惟股價向下突破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例如長汽(2333)率先大跌,但是邊際利潤收窄又怎會只是一家的問題,昨日就全板塊齊齊大跌,僅這幾年一直拒絕擴張的東風(0489)仍偏強。
大市尋底 小心博反彈風險
在熊市中,仍能有良好基本因素,盈利穩定甚至增長的相當少,有的話投資者亦絕不會輕易拋售。因此會大跌的多數是有問題,一時三刻會有反彈,大勢卻是不斷尋底。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日本央行意外出手,上周五由亞洲開始亢奮,歐洲和美國同樣受到刺激,但經過周末兩天的冷靜後,亞洲就僅日股仍走強,中港股市下跌,港股裂口高開亦僅87點,是今年首度高於20天線,惟甫開市便缺乏承接反覆偏軟,午後曾跌逾200點,執筆時歐洲股市亦下跌。論走勢,恒指突破小雙底頸線後回落,但亦算守得住頸線,暫可視作破位之後的正常後抽。
其實上周美股爆升,但港股ADR卻近乎原地踏步,似乎已預視了昨日港股難有強勢,亦即負利率拉動反彈的作用亦只有一天。
對央行中國缺信心 歐美港股市不振
當前的核心問題,仍在於外資何時對中國恢復信心,筆者原以為人民幣回穩能令狀况好一點,但人行6個月內兩度出錯,誰也無法知道其意圖,只好將貶值一事計算在內,並反映在股價之上。
特別是全球央行皆無信用可言,瑞士央行去年已令不少投資者傾家蕩產,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前一周才言之鑿鑿表明無意負利率,上周就立即食言。因此,人民幣愈是人為地維持穩定強勢,市場就愈要作好貶值準備。
製造業PMI續低 中國營商環境未改善
中國1月份官方製造業PMI報49.4,創2012年8月以來最低,且為連續第6個月低於50的擴張收縮分界線,預期49.6,前值49.7。當中新訂單指數僅49.5,同樣為2012年8月以來最低,可見未來2至3個月的製造業活動亦難以樂觀。
此外,以國企為主的大型企業PMI為50.3%,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但仍高於臨界點;中型和小型企業則分別為49%及46.1%,持續低於50,完全看不到真實營商環境有改善,令沒有背景的企業亦能業務擴張。
另一邊廂,韓國1月份出口大跌18.5%,遠遜預期的跌10.3%,為2009年8月以來最差。當中往中國的出口下跌15.3%,這反映內地電子消費品製造業(例如手機)相當不景氣,而以產品分類,韓國半導體出口亦大跌11.4%,作為有領先指標作用的產品,可見全球經濟狀况毫無走出谷底的迹象。
股市領先經濟,在熊市時,股市率先下跌,跌至歷史市盈率極度低殘水平,吸引大家博反彈的興趣,但這往往是個陷阱。筆者統計了年初至今1個月,港股已有逾160隻股份瀉逾30%,當中不乏一些熱炒的中型股,惟股價向下突破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例如長汽(2333)率先大跌,但是邊際利潤收窄又怎會只是一家的問題,昨日就全板塊齊齊大跌,僅這幾年一直拒絕擴張的東風(0489)仍偏強。
大市尋底 小心博反彈風險
在熊市中,仍能有良好基本因素,盈利穩定甚至增長的相當少,有的話投資者亦絕不會輕易拋售。因此會大跌的多數是有問題,一時三刻會有反彈,大勢卻是不斷尋底。
[江宗仁 還看今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