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南亞鄰近熱帶的大多數地方,陽光充沛、雨水滋潤,土地也很肥沃,所以譬如說糧食與其他農作物的生產,一向不太成為重大的民生問題。但也許就是因為東南亞坐擁如此相對富裕的生活使然吧,偏偏就是有些當地人的嘴比較挑剔,是吃膩了本地種植的蔬菜吧,要改吃外地入口的蔬菜,才顯得出彼等高大上的生活品味。
先賢努力 香港芥蘭馳名
還記得小時候在沙巴,每當與父母一起到中餐館用餐時,在點了各種魚蝦肉佳餚後,循例會要點一味蔬菜來「中和」一下,所以通常會問一問餐館的侍應生,「今天你們有什麼新鮮蔬菜啊?」這時,幾乎毫無例外,侍應生必會充滿自豪的推薦,「我們有新鮮運到的香港芥蘭,要不要來個清炒試一試?還是炒蝦醬?」那落音的重點,是「香港」兩字。言下之意,這可不是沙巴本地種的「山芭」菜哦,而是從老遠的、代表着繁榮興盛的香港特意運來的高級蔬菜——芥蘭哦!而用沙巴土製的蝦醬來炒這芥蘭,某種意義上也許也意味當地要與香港更為融會貫通、「炒」成一片吧?所以我通常毫不猶豫的點上香港芥蘭,上菜後咬着它那爽脆的菜莖,心裏有說不出的自豪感,好像已然身處香港般。我問過在吉隆坡與新加坡的友人,彼等也同樣地對此「香港芥蘭」從小即印象頗為深刻。
不久後來到香港時,到餐館去,負責幫顧客點菜的「部長」,通常也很熱切推介海鮮佳餚,「我們今天有新鮮的沙巴石斑(或龍躉),不如來個清蒸?」在香港這「大地方」竟聽到人家還能說出我老家「沙巴」兩字,我心裏感到無比的興奮與驕傲。我們愛吃香港的芥蘭,人家香港人也還不是吃着我們的大魚?尤其是在香港的親戚友人面前,那可是多麼了不起的一回事啊!所以我常吵着爸媽,「就點我們沙巴的石斑吧!」落音的重點,也還是放在「沙巴」兩字,要整桌子的人都聽到才過癮!對於媽媽的使眼色、翻白眼,以及小聲斥責,「你傻了嗎?在家裏沒吃夠嗎?到香港來吃我們那兒的海鮮?」當時實在很不理解媽媽為何那麼掃興呢?
以前自己的確少不更事,「不知人間疾苦」,只顧着要面子,連「物離鄉貴」這道理也只似懂非懂。自己為了「崇港」以及「秀沙」,肯定讓爸媽「浪費」了不少錢。而沙巴海域裏的魚產,好像仍然豐厚,現在沙巴的貴魚也已賣入中國內地去了。但香港的農業,則未必仍然蓬勃發展。近年來與香港友人們談起此事,彼等皆異口同聲的說,「香港地連工廠都快沒地方運作了,紛紛遷入內地或你們東南亞等,哪裏還有地方來種菜?」好像香港最後一片稻田在數年前也已被轉為其他土地用途。戴着有黑巾圍繞的草帽在農地裏辛勤勞動的新界客家籍婦女,可能也紛紛退休了。友人們推斷,今時今日運到我們那裏的所謂香港芥蘭,主要應是在內地甚至越南種植的,不過掛着「香港」的商標可能可賣得更好的價錢吧,至少也讓人更能「接受」。
花了好一些篇幅來談芥蘭與石斑,不是要重彈「香港與東南亞一家親」的老調(雖然事實上兩地是蠻親的),而是要強調每個稍有「志氣」的地方,一般上多多少少都有一至數項的所謂競爭優勢,能其他地方之所不能,從而襯托出該地的底蘊。一些優勢毫無疑問是奉天承運、自然而生的,如某地發現了石油、金礦等,一夜之間「發得唔清唔楚」,可真羨煞旁人。
但在絕大多數情况下,一個地方的競爭優勢可不是開埠就俱來的。香港以前也是個偏處一隅的小漁村,但在各方多年努力的打造下,方才成為世界其中一個超前的經濟與金融中心。上述的芥蘭,想必也是很多香港先賢們努力開拓荒地,並細心的培養種植,方才能馳名整個東南亞的。這些心血看來沒有白費,因為直到今時今日,「香港芥蘭」仍然暢銷東南亞,名聲還不時被「借用」呢。
香港的競爭優勢,當然不止業已日漸沒落的農業,信手拈來,就還有廉潔的治理、公平的法治與超群的教育等。然而,與咬下去口感爽脆的芥蘭不同,這些優勢都不是一些實體產物,而是一些經過多年的波折方才醞釀而成的理念體現,如果不加以小心翼翼的呵護,那可是會一去不回頭的。
香港無論是在公共服務或私人領域裏,其廉潔高效的程度,在這好幾十年來可是世界公認,也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在香港營商的成本即便也在世界上超前,仍然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本家捨棄周邊(是的,也包括東南亞)成本相對低廉但貪腐猖獗的所在,而寧願付出更高的成本在香港落地。近年來香港所發生的一系列牽涉到政商界最高層的貪污賄賂或至少令人不安的行為舉止的事件,一方面當然再度證明了香港當局嚴厲打貪倡廉的決心與實踐,但另一方面也證實了貪污腐敗在香港尚未銷聲滅迹,不時仍會死灰復燃。貪腐的滋長,到什麼程度才會令到外商裹足不前,而香港本地商人紛紛遷往更廉潔的環境,也還是見仁見智的。
公平的法治賦予香港在國際貿易上極為微妙的特殊地位,以及油然而生的更大話語權。與新加坡相似,香港在國際商業糾紛的訴訟、仲裁與調解方面,享有極為要好的聲譽。許多國際商業合同,一般在註明如發生糾紛時的解決方案等時,多會選擇在香港或新加坡的法院或仲裁庭審理,採用的也是當地的法律。這可是香港一項極為了不起的司法界與商界的成就。當然,這項成就也是建基於香港從英殖民時期就嚴守的司法獨立、公平審訊等原則上。香港法官們的中立性與專業性,以及彼等得以通過近來略受抨擊的司法覆核等傳統方式來制衡行政當局的舉措等,皆應加以維繫。
提倡創新 先有學術言論自由
至於教育方面,我以前談過「背多分」扼殺學子思想自由發揮的禍害性,以及一個相對較有彈性讓學生們得以掌握自己學習進度的教育制度的益處。但在大家意圖發揚香港在本區域以至全世界的教育優勢時,很重要的也是學術與言論的自由。在美國大學裏多年的學習與教書經驗,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學術與言論自由,讓學生與教職員們皆能暢所欲談、思想交鋒、百家爭鳴,才是近來當局所強調的創新的最基本元素。沒有大膽、解放的思維與舉措,是絕難以成功提倡一個社會的創新的。這一點可與香港當局共勉之。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有絕對或永遠的競爭優勢。香港不可謂得天獨厚,但在港人多年辛勤努力下,的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與優勢。如何在彼等堅實的基礎上力行創新,以力保香港的持續繁榮,是可見未來的嚴峻挑戰。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