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憶少時,氣盛,一言不合,屢斥同學:「食腦啦你!」一日,班主任召見,正色道,希望我以後別再說這些話。他有一句說話印象頗深:「難道你以為你懂的東西,比同學們多嗎?」稍長,有幸考入大學,方知天外有天,一山還有一山高。爾後,一直不敢再用「食腦啦」3字去罵人。
早幾日在收音機聽到有政界老人語帶權威地說,要泛民食腦,聽後頗感詫異。難道香港精英,愈老愈有睿智,塞錢入泛民袋?原來他指的是,泛民議員在立法會拉布。但細聽其言,所謂食腦者,意指泛民不知道,拉布將喪失沉默中間人士之支持,而大抵社會之中,中間人士佔大多數,如此下去,只會丟失選票云云。然而,他與泛民資深議員,份屬同輩,部分老泛民如卿姐連任7屆,當非蠢人。當連溫和泛民如卿姐也參與拉布,相信泛民深知,現在連溫和泛民的選民,也不反對用拉布方式打擊政府。這裏,有兩點觀察:
為何溫和泛民都丟了議席?
其一,3年前現政府上任之後,一直以敵我矛盾的方式處理與泛民關係,而且一再與泛民在立法會硬撼。按道理,假如現政府所聲稱的理性執政,是代表社會大多數人的意見、是代表中間理性聲音的話,為什麼特首的個人支持比率,去年平均只有約25%呢?假如有政府支持者嫌鍾庭耀民調偏頗無理及預設立場的話,為何在中大的民調之中,他去年的評分平均只有41.9分(50分為合格)呢?這裏我們要問,為何那些理性溫和中間路線的市民,不在民調中表態支持政府呢?又抑或這些中間溫和理性的沉默大多數,大多長期不在家,接聽不到民調中心的電話呢?又抑或現政府從來都沒有走過理性溫和中間路線呢?假如過去3年來,政府一直在推動理性溫和及中間路線之施政的話,為何半年之前,從泛民陣營出走,現在聲稱走理性溫和及中間路線的人士(所謂第三條路),政府在委任重要的諮詢委員會成員時,他們都一一無份呢?
其二,去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泛民的贏得的議席多了21席,票數比之前一屆多了近3萬票。外界眼中的溫和理性泛民如何俊仁及馮檢基都落馬。至於走比較激進而又重視地區工作的新民主同盟則成績亮麗。這些泛民新增選民的新民意,相當清楚。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泛民若要繼續抓住這班支持者,就要走比較激烈的路線。敢問現在提倡泛民要走什麼溫和理性中間路線的政界老人,如果這條路線真的是社會主流聲音的話,為何兩位溫和泛民議員都丟了區議會議席呢?至於宣稱走溫和理性中間路線的第三路線之政客,為何在區議會選舉中只有數百票呢?假如這些所謂支持溫和理性及中間路線的市民,大抵都是一班不願投票的選民,又或者只是偶然投一下票的市民,坦白說,泛民走什麼溫和理性中間路線,形同「嘥氣」。
香港的選舉政治已有30多年。去年區議會選舉可見,泛民的新選民拒絕溫和。食腦的泛民政黨,打拉布戰是現屆政府管治下,最理性的選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