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學者始創技術 2012年奪諾貝爾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01日 06:35
2016年02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無巧不成話,從技術研發的背景來說,再心生物科技和生命組織科技,都可以說是衍生自香港大學的初創公司。而兩者亦同樣成為香港科技園的培育公司。


黃冠庸表示,他先是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再於2013年開始在香港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後來再加入再心生物科技。而該公司的整套技術,其實是累積了過去15年醫學界的研究成果,只是直至近兩年,有關技術才成熟。兩間公司都認為,它們的方案即使未必是全世界首創,但黃冠庸表示,再心生物科技應該是全世界第一間以人類幹細胞來製造出立體的「迷你心臟」的公司。


解決抽取幹細胞道德問題

黃冠庸和戚子傑亦不忘強調,從事幹細胞技術研究的公司之所以能夠取得突破(包括它們兩間公司),都是受惠於日本京都大學學者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上圖)的研究成果。因為山中伸彌的團隊在2007年研究出誘導性「萬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技術。即是說,可以用表皮細胞等普通人體細胞,透過基因工程技術,令它們轉化成「萬能幹細胞」,再轉化成不同器官的細胞(如心臟和神經細胞等)。在此之前,醫學界一直以為,只有天然的「萬能幹細胞」,才能夠轉化成不同器官的細胞。但天然的「萬能幹細胞」,卻只存在於未成形的人體胚胎。因此,在2007年之前,從事幹細胞技術研究的公司,都因為道德倫理問題,以及「萬能幹細胞」的供應問題,而無法突破。而山中伸彌亦因為其研究成果,在2012年取得諾貝爾醫學獎。


香港科技園公司生物醫藥群組主管李康善博士表示,現時科學園內大約有12至13間從事幹細胞技術研究的公司,它們合共的投資相信是以千萬元計。由於這個行業涉及的設備很昂貴,進駐科學園可以讓它們借用或租用某些設備,而毋須全部自行添置,有助降低創業投資額。他希望,藉着聚群效應,香港將來可以成為幹細胞技術研究的樞紐之一。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