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受外圍經濟因素及政府辣招等影響,本港未來樓市存在不穩定因素,不少準買家都對後市抱觀望態度,除令去年住宅成交量大減之餘,部分已入市的買家亦選擇撻訂。據本報統計,去年全港共約203宗新盤撻訂個案,總值逾20億元,若以樓價5%計,總殺訂金額逾1億元。有業界表示,雖然去年整體新盤撻訂宗數多,不過若對比全年新盤共有15635宗買賣計,撻訂宗數只佔整體成交量的約1.3%,比例仍屬健康。
若以按月計算,每月撻訂比例則為0.49%至3.96%。實際上,撻訂宗數亦會受該月推盤數量影響,例如有多個細價新盤推出的9月份,雖然撻訂宗數多達42宗,為全年最多,但同月市場有1936個單位成交,令該月新盤撻訂單位只佔總成交量的2.17%。而撻訂比例最高的月份則為12月份,該月撻訂宗數佔整體成交量808伙的3.96%。
發展商殺訂逾億元
本報綜合一手銷售網及土地註冊處資料,去年全港新盤共有約203宗撻訂個案,涉及總市值約20億元,估計殺訂總額超過1億元,其中撻訂最多的月份,要數9月,該月份市場上共錄得42宗撻訂之多,而去年12月亦有32宗撻訂,位列第二。
今年首27天 撻訂比例高達7%
不過,要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新盤撻訂數字明顯比上半年多,去年1至6月新盤市場共錄60宗撻訂,而下半年則有143宗撻訂,較上半年多出83宗或1.38倍;若以比例計,去年上半年新盤撻訂佔整體8469個成交的0.7%,但至下半年,新盤撻訂就佔整體7166個成交的1.99%,有關數字或反映去年7、8月期間出現的股災,以及市場預期美國加息、樓價出現調整的影響。
事實上,踏入2016年,至1月27日,新盤只有14宗撻訂個案,但由於期內新盤成交少,合共只有198伙,故撻訂宗數佔期內成交宗數比例就高達7.07%之多,相信數字反映上月美國正式加息,以及本月再次出現股災所致。
八成為樓價千萬以下單位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認為,由於去年下半年出現股災,樓價開始下滑,部分地區樓價下跌一成,而在一手新例下,買家在樓花期內撻訂只需遭殺訂5%,由於撻訂再買一間隨時較為划算,故不排除部分買家因此而選擇撻訂。
另一方面,據本報統計,去年錄得的203宗撻訂中,樓價在1000萬元或以下的單位就有約159個,佔整體撻訂比例約78%,而本年至1月27日所錄的14宗撻訂之中,更只有1伙樓價在1000萬元以上,中細價樓撻訂比率明顯較高。
代理稱部分買家上不到會被迫撻訂
陳永傑亦稱,去年至今市場推售的中小型單位較多,故撻訂宗數較多亦屬正常。不過他又指,由於在金管局規範下,銀行在審批按揭時非常謹慎,亦要進行壓力測試,惟不少中小型買家在購入單位後,到銀行審批按揭時,發覺未能符合銀行要求,而該類買家相對豪宅買家,手頭資金不算充足,未必可以隨時支付更多的首期,故唯有選擇撻訂。
(樓巿數據尋真)
明報記者 林尚民 林可為 方可兒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