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研究「打爆機」 有何不可?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10月14日 05:35
2010年10月14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高中通識科踏入第二個學年,師生應愈來愈感受到要完成獨立專題探究(IES)的壓力。根據筆者在大學「帶學生project」的經驗,如果同學能夠找到一道自己感興趣又具體明確的問題,要準時完成專題報告並不十分困難。或可以說,選好問題代表成功了一半。

然而,要找到一道好的探究題目並不容易。其實,IES的原意,是讓同學經歷一次獨立地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而同學都無可避免會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難題,那麼尋找值得獨自解決的題目,理應不太困難。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為什麼?

同學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可供獨立探究的問題,或許是基於兩個原因。第一,無法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困難,轉化成可供進一步探究的IES問題,與師生的既定成見有關。例如,有同學會於網上遊戲花上不少時間,而在遊戲當中,他們往往都會碰到不少難題,包括如何能在最短時間內「打爆機」。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他們都願意花點時間於網上或以其他方法尋找「秘技」或捷徑,並透過不斷分析和練習,以圖盡快達成任務。然而,上述同學獨立地提出問題(「如何盡快『打爆機』」)、尋找資料(「秘技」或捷徑)、不斷分析和練習的過程,是否就是獨立專題探究所追求的學習經歷?

師生自限於成見

大家也許會說,上述的「打爆機」題目,並不是通識科課程所容許的。於是,或是由於老師禁止,或是基於同學自我審查,「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打爆機』」這類同學真正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往往無法成為IES的題目。但這題目是否真的不符合通識科的課程指引所羅列的目標?

通識科的課程指引提出,「學生……須為自己訂立探究題目、確定探究的範圍、方法和採用適合表達探究結果和成果的形式」?而獨立專題探究的宗旨包括「提升學生的能力,以聯繫、整合及應用從三個範圍學習獲得的知識、角度和能力……幫助學生發展高階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照顧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性向」。

要真正「照顧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性向」,是否應容許學生以「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打爆機』」作探究課題?獨立地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打爆機」)是否與「自我和個人成長」,以及香港、中國和全球近年的科技發展和文化轉變相關?「打爆機」是否也是一種在朋輩中建立自信、發展思維和溝通能力、拓寬視野的過程?

問題因此並非由於這議題與通識課程不相關,而是它不符合師生一直存在的成見﹕認為「打機」並不是正經的「學習」,因此不願意讓「打機」成為教育內容的一部分。

避免過早接受「既有答案」

第二個選題難的原因,是由於同學往往很快就能夠從老師、課本、大眾傳媒等地方,獲得他們想解決的問題的「既有答案」,結果是過早地消解了可供探究的問題。例如,面對考試和功課的壓力,一些教師、社工、心理專家早已為學生提供各種抗逆減壓的「正確方法」,包括多運動、多與父母家人談心等等,同學自然毋須深思功課和考試壓力的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文化等多角度成因,也不必自尋適合個人生活條件和局限的減壓方案。

因此,要讓同學找到自己真正關心和感興趣的題目,進行獨立探究,必須超越師生對IES的常規習見,同時反思甚至避免接受各種過早的「既有答案」。

(系列十五之二)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