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金融時報》表示,波音約20年前與美國飛機製造商麥道(McDonnell Douglas)合併後對員工的福利驟減,變成以股東利益掛帥的生產企業。波音自當時起將工場遷往營運成本較低的地方,又把關鍵的零件生產外判。
訪問了數百名在波音服務逾20年的員工、撰寫成《Emerging from Turbulence》(擺脫氣流)的美國普吉特灣大學學者Leon Grunberg透露,有在波音服務30年的匿名員工表示,麥道管理層主要是金融界人士,對波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往工程團隊集中研究工程的可能性、設計新的飛機,而現有管理層卻着眼於股東回報,甚至將波音旗艦機787「夢幻客機」的設計及重要零件生產外判,IT和工程亦由承包商代勞。據業界估計,「夢幻客機」生產因此延遲了3年,令波音損失280億美元。
波音員工表示,為限制工會的影響力,波音將「夢幻客機」第二條生產線遷往法例對工會不大友善的南卡羅來納州。部分人不滿波音管理層選出一些重點員工,然後將他們輪流安插於不同部門任職,當這些重點員工作出錯誤決策,就把他們調往其他部門「過冷河」,質疑這種運作影響營運效率。
訪問了數百名在波音服務逾20年的員工、撰寫成《Emerging from Turbulence》(擺脫氣流)的美國普吉特灣大學學者Leon Grunberg透露,有在波音服務30年的匿名員工表示,麥道管理層主要是金融界人士,對波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往工程團隊集中研究工程的可能性、設計新的飛機,而現有管理層卻着眼於股東回報,甚至將波音旗艦機787「夢幻客機」的設計及重要零件生產外判,IT和工程亦由承包商代勞。據業界估計,「夢幻客機」生產因此延遲了3年,令波音損失280億美元。
波音員工表示,為限制工會的影響力,波音將「夢幻客機」第二條生產線遷往法例對工會不大友善的南卡羅來納州。部分人不滿波音管理層選出一些重點員工,然後將他們輪流安插於不同部門任職,當這些重點員工作出錯誤決策,就把他們調往其他部門「過冷河」,質疑這種運作影響營運效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