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大帽山收到第一個結霜報告後,周六傍晚,人們開始湧上大帽山追冰。
去年到尼泊爾登珠峰時遇上地震、一度失去聯絡的中學教師曾燕紅,剛巧在結霜前幾小時帶着學生跑大帽山。
她說,當時山上天氣已很惡劣,颳大風、下冰雨,「學生凍到手指痛,我的感覺是像處身七千米高山上」,本來說好要練跑四十二公里,最後還是腰斬,只跑了三十五公里。
手指痛,不能忽視,她曾經有個隊友,在七千米山上除下手套才五秒,下山後,手指發黑,要切掉。
自二○一○年立志上珠峰,曾燕紅登過不少雪山、參加不同比賽,把自己放在極端環境下,刻苦鍛煉自己,為在珠峰應變準備。
暴風雪、嚴寒、酷熱,她的經驗是,山上天氣變化急速,每次在出發前都要肯定自己能應付最壞景况。
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她說,人只能謙卑,但近一兩年,卻看見愈來愈多人為了登上高峰,高傲自負。「唔好以為憑住一鼓勇氣,你就可以上到去。沒有做足準備,即使是大帽山都可以很危險。這樣好不負責任。」
無法預測 極端惡劣天氣
「在天氣開始惡劣時,我們還有半小時才上到大帽山山頂。」曾燕紅說,她起初聽到學生手指痛,立刻就聯想到在七千米高山上的情况。「山上下着雨,一起風,溫度可以跌得很快。我們已跑了一段距離,身體已喪失好多能量;就如我們在登山,登至筋疲力盡,但在七千米之上,氣溫是寒冷得絕對不能除掉手套和鞋。曾經有個隊友,鞋上的冰爪甩了,一定要有人替他綁好,但由誰綁?高山嚮導唯有除下手套替他綁,結果,旅程過後,嚮導十隻手指都切晒。」
不停運動 否則易失溫
下山後,曾燕紅與學生討論大帽山的事,學生都驚訝,那感覺原來像在海拔七千米。「我起初也擔心,但細心想,那些人要切手指,不止因為嚴寒,還因為高山缺氧,但大帽山不同,有足夠氧氣,而且學生訓練多時,我知道他們的體能足以應付半小時有餘,所以決定登頂後撤退。」相比珠穆朗瑪峰的八千多米,大帽山,頂峰才海拔九百多米,香港人是否太大驚小怪?「無論山是高或矮,天氣一差,都可以變得好惡劣。」她的經驗告訴她,最惡劣的是遇到大風雪,「如果是登山,除非好肯定很快就到山頂,前方不會有雪崩,否則一定要撤退,不能停在原地;較矮的山,惡劣的則是暴雨,衣衫要防水,不要停止運動,否則很容易失溫;大風的話,最緊要是個頭,不要被吹至無法思考。在極端環境,不能高估自己,尤其在高原,腦已缺氧,不會思考,不會再有意志叫自己堅強,不會諗死唔死,所以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溫」。曾燕紅自二○一○年登大大小小的雪山,「每一座山,都有人說那山很容易,但無論幾簡單,每年都總有人死。有些人也說,珠峰很容易登,七十歲婆婆也登上了。人們常用最好的環境條件判斷難度,但登山,就是經常遇到你無法預測的極端惡劣天氣」。
事前沒準備 隨時雪盲斷手指
上得山多,她說留意到近年多了好多人嘗試登珠峰,但其實事前沒什麼準備。「我見過好多,平時跑步又無,跑山更沒有,就去登珠峰,最基本的技巧都不懂,到出事時,對唔住的是那些帶你上山的嚮導,甚至隊友。」曾燕紅試過,一個隊友要借登山眼鏡,「她不是沒有,但帶的根本不合規格,用它來上山,會雪盲!我有一副後備,但借給她的話,萬一自己那副萬一掉了、爛了,那我就沒有替換了。那你借不借?」嚮導因為幫忙登山者而脫下手套、最終要折手指,已經算是平常事,曾經有人在近頂峰處奄奄一息,在場的八個登山者,唯有把自己的嚮導借出救人,沒有嚮導,登山者只有未登頂就下山。「好多人,一生就是儲這幾十萬元去登珠峰。」
重要非體能 而是掌握應變
曾燕紅,本來並不怎樣熱中於行山,中學年代,參加愛丁堡獎勵計劃,每年最多行三四次,說當年是個窮學生,覺得行山這回事最不花錢。千禧年,她入行做老師,第一次帶學生參加毅行者,用了三十五小時完成一百公里路。及後,她經常訓練學生,跑山、踩單車,覺得自己身為老師,應該帶學生看得更遠、發掘更多。「怎樣可以做到?就是我陪他們一起行,只有這樣才最安全,而在預備的過程中,才學得最多。毅行者要行一百公里,但在比賽前,我已經跟他們行幾百、幾千公里。」
帶學生跑山踩單車
後來,她辭職到澳洲讀書兩年、到日本工作三個月,與朋友從山西駕車到西藏。那時候,她在窗外偶爾看見有人騎單車登山。「我當時覺得怎麼可能?我們坐在車裏,才去到五千米,已辛苦得想死,還怎踩單車登車?」回港後,她決定挑戰高山,由四川踏至西藏,帶着三個已畢業的舊生,沿途經過的高山,都在四千八百米以上。「好多很出色的單車手,都未必可以完成這路線,因為重要的不是體能,而是要掌握應變,事前要做足準備工夫。」體能上,她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單車技巧,花最多時間準備的,是了解路線沿途的狀况、每天目的地在哪兒,還有出發前的約法三章,「全程戴頭盔;下山時不准超過時速三十公里;要踩足五公里才可休息,否則當天就無法完成路程 」。
艱巨路線 準備足夠 逐步可完成
征服川藏線後,他們再由新疆踩至西藏,後來更出了一本書叫《80後天路突破行》,「那是很艱巨的路線,有多少人可以中學畢業不久就完成?看似很難,但只要有足夠準備,一步一步去,就可以完成」。二○一○年,回港後,她重拾教職,問學生有什麼理想目標。「他們寫的,我都覺得不可能。一個全級包尾的,想做物理治療師;一個肥到八十、九十公斤的學生,想打NBA?他們知道不可能,但他們真的想做這些。我好想鼓勵他們、陪他們。有什麼對我來說是最不可能、但我好想做呢?我想起在踩單車時,看見珠峰,想也不敢想那是自己可以去的地方。」於是,她決定在五年後、學生要入大學之時,自己也要登上珠峰。
打風酷熱下 鍛煉自己
為了突破極限、完成看似好難的夢想,曾燕紅在往後幾年刻苦訓練自己,每逢假期,她都會到不同地方登大大小小的雪山。她說,每一座山,都有它自己的天氣,山下的鎮放晴,山上卻在颳大風、連人也站不穩。她總說,山上沒一個地方是安全,所以她每次上高山,無論山有多高,都要求自己快上快落,別人要登兩三天的幾千米高山,她用六七小時完成,中午時分,人們才開始出發不久,她已回到大本營。所以後來她決定要征服海拔八千八百多米的珠峰後,足足用了四年時間鍛煉自己,主要就是練體能,還有在極端環境下學習適應。「在香港,如果打三號、八號風球,我會出去踩單車,當然我會去較空曠、沒有斷樹枝亂飛的地方,例如吐露港,地雖然跣,但其實比起山上已好安全」;又例如有酷熱天氣警告時,她會上山練跑,「我要在可控制的情況下學習適應。只不過是訓練,無法應付的話,我可以調校、縮短路程」。
首征珠峰 跌進冰裂縫 死過翻生
她的訓練,旁人聽來覺得很瘋狂,但她覺得那是預備萬一遇上無法想像的惡劣天氣,至少可以讓自己生存久一點。「好多人在比賽時、登峰時,突然遇上惡劣天氣便恐慌,但我早就習慣在暴雨下濕滑的石頭上前進。」除了體能,她為了登珠峰還做了好多準備工夫,知道有機會在冰地上行走,冬天她特別到四川學冰壁行走;知道珠峰上要攀冰二十米,她連續四年到四川練習攀冰;知道在惡劣環境中會恐懼,她跳進最害怕的海中,學習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我發現,當我恐懼時,只要說﹕『Ada,冷靜點,深呼吸』,就會好」。
恐懼時——冷靜點,深呼吸
二○一四年四月,準備就緒,她在尼泊爾與四個隊友,組成「中國女子登山隊」,出發前往珠峰。她們原本打算用五日時間,由二千米行至五千米的大本營,先適應高原與登山,然後才正式踏上征途。不過,未到達大本營前,珠峰發生歷史性大型雪崩,十七個登山嚮導喪生,尼泊爾政府決定封山。無法登頂,她與隊友在六千米的山上前行,突然踏空跌進冰裂縫。「那一刻,覺得自己要死了,什麼時候聽過有人跌進冰裂縫會沒事的?」不過,拚死掙扎過後,她發現自己被吊住了,原來繩索剛好有定索點固定,「當時好恐慌,下面就是萬丈深淵」,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她叫自己冷靜深呼吸,然後跟從嚮導的指示,解除自己身上的行裝,減輕負重,再一步一步回到冰上,然後再用最快速度下山。「都說了,山上沒一個地方是安全的。」
再征珠峰 被玻璃割傷 瞬即昏迷
征戰取消,翌年,她再次上珠峰。這次,她上到了大本營,不過,未出發又遇上七級地震,尼泊爾幾千人喪生,珠峰山崩地裂,大本營轉眼被摧毁。曾燕紅逃不過劫難,頭部被玻璃碎片割傷,瞬即陷入昏迷。後來有人跟她覆述當時的情况,說她醒來後坐在雪地上數小時,羽絨裏塞滿了雪,四周都是傷者、屍體,有人眼珠被挖掉,有人下半身碎了。救護員讓她睡進睡袋,因為腦震盪,當晚嘔吐不止,有人通知香港,曾燕紅不行了。「我覺得,我是地震雪崩中最幸運的人,雪崩前後的記憶,統統記不起,只有一些零碎片段在腦海,但距離很遠,像夢境。當時場面太恐怖,很多隊友至今的創傷後遺都很嚴重,躁狂、抑鬱,地震像核爆、石頭亂飛、人們的尖叫狂嚎,他們歷歷在目。」
休養後 身體機能比以前更好
曾燕紅傷後,在雪地困了三十小時被救上直升機,然後滯留在尼泊爾機場八小時才回到香港,雖然她當時清醒,但真正開始有意識,是回到香港之後。她說自己幸運,除了因為她沒有因為劫後重生而午夜夢迴,還因為她縱使頭上縫了好多針、肋骨斷了幾條、背肌斷、韌帶撕裂,休養過後,她感到自己身體機能比以前還要好。「今年跑毅行者,只跑了十七小時。其他比賽,成績也比以往好。」
遇上天災,旅程取消,尼泊爾政府准許登山費用可延長兩年。曾燕紅經歷生死,沒有更畏懼大自然,說在限期前會再次登珠峰。「明年吧。今年要先觀察珠峰的情况,春秋是登山季節,看看登山的人什麼情况,二○一五年,全年沒一人成功登頂,據說山頂的路塌了。」訪問後翌日,曾燕紅下課後又去了跑山,持續鍛煉自己的體能。登山,不能心口只掛個勇字,還要充分了解地理環境、實際路况,「我知道,惡劣的時候,大自然可以有幾harsh,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對抗。我可以做的,只有盡量提升自己,配合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說ok,我咪去囉;大自然說唔ok,我地咪撤退囉」。
文畧笆聾
圖臯炭牖吽B受訪者提供
編輯瘬移憪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去年到尼泊爾登珠峰時遇上地震、一度失去聯絡的中學教師曾燕紅,剛巧在結霜前幾小時帶着學生跑大帽山。
她說,當時山上天氣已很惡劣,颳大風、下冰雨,「學生凍到手指痛,我的感覺是像處身七千米高山上」,本來說好要練跑四十二公里,最後還是腰斬,只跑了三十五公里。
手指痛,不能忽視,她曾經有個隊友,在七千米山上除下手套才五秒,下山後,手指發黑,要切掉。
自二○一○年立志上珠峰,曾燕紅登過不少雪山、參加不同比賽,把自己放在極端環境下,刻苦鍛煉自己,為在珠峰應變準備。
暴風雪、嚴寒、酷熱,她的經驗是,山上天氣變化急速,每次在出發前都要肯定自己能應付最壞景况。
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她說,人只能謙卑,但近一兩年,卻看見愈來愈多人為了登上高峰,高傲自負。「唔好以為憑住一鼓勇氣,你就可以上到去。沒有做足準備,即使是大帽山都可以很危險。這樣好不負責任。」
無法預測 極端惡劣天氣
「在天氣開始惡劣時,我們還有半小時才上到大帽山山頂。」曾燕紅說,她起初聽到學生手指痛,立刻就聯想到在七千米高山上的情况。「山上下着雨,一起風,溫度可以跌得很快。我們已跑了一段距離,身體已喪失好多能量;就如我們在登山,登至筋疲力盡,但在七千米之上,氣溫是寒冷得絕對不能除掉手套和鞋。曾經有個隊友,鞋上的冰爪甩了,一定要有人替他綁好,但由誰綁?高山嚮導唯有除下手套替他綁,結果,旅程過後,嚮導十隻手指都切晒。」
不停運動 否則易失溫
下山後,曾燕紅與學生討論大帽山的事,學生都驚訝,那感覺原來像在海拔七千米。「我起初也擔心,但細心想,那些人要切手指,不止因為嚴寒,還因為高山缺氧,但大帽山不同,有足夠氧氣,而且學生訓練多時,我知道他們的體能足以應付半小時有餘,所以決定登頂後撤退。」相比珠穆朗瑪峰的八千多米,大帽山,頂峰才海拔九百多米,香港人是否太大驚小怪?「無論山是高或矮,天氣一差,都可以變得好惡劣。」她的經驗告訴她,最惡劣的是遇到大風雪,「如果是登山,除非好肯定很快就到山頂,前方不會有雪崩,否則一定要撤退,不能停在原地;較矮的山,惡劣的則是暴雨,衣衫要防水,不要停止運動,否則很容易失溫;大風的話,最緊要是個頭,不要被吹至無法思考。在極端環境,不能高估自己,尤其在高原,腦已缺氧,不會思考,不會再有意志叫自己堅強,不會諗死唔死,所以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溫」。曾燕紅自二○一○年登大大小小的雪山,「每一座山,都有人說那山很容易,但無論幾簡單,每年都總有人死。有些人也說,珠峰很容易登,七十歲婆婆也登上了。人們常用最好的環境條件判斷難度,但登山,就是經常遇到你無法預測的極端惡劣天氣」。
事前沒準備 隨時雪盲斷手指
上得山多,她說留意到近年多了好多人嘗試登珠峰,但其實事前沒什麼準備。「我見過好多,平時跑步又無,跑山更沒有,就去登珠峰,最基本的技巧都不懂,到出事時,對唔住的是那些帶你上山的嚮導,甚至隊友。」曾燕紅試過,一個隊友要借登山眼鏡,「她不是沒有,但帶的根本不合規格,用它來上山,會雪盲!我有一副後備,但借給她的話,萬一自己那副萬一掉了、爛了,那我就沒有替換了。那你借不借?」嚮導因為幫忙登山者而脫下手套、最終要折手指,已經算是平常事,曾經有人在近頂峰處奄奄一息,在場的八個登山者,唯有把自己的嚮導借出救人,沒有嚮導,登山者只有未登頂就下山。「好多人,一生就是儲這幾十萬元去登珠峰。」
重要非體能 而是掌握應變
曾燕紅,本來並不怎樣熱中於行山,中學年代,參加愛丁堡獎勵計劃,每年最多行三四次,說當年是個窮學生,覺得行山這回事最不花錢。千禧年,她入行做老師,第一次帶學生參加毅行者,用了三十五小時完成一百公里路。及後,她經常訓練學生,跑山、踩單車,覺得自己身為老師,應該帶學生看得更遠、發掘更多。「怎樣可以做到?就是我陪他們一起行,只有這樣才最安全,而在預備的過程中,才學得最多。毅行者要行一百公里,但在比賽前,我已經跟他們行幾百、幾千公里。」
帶學生跑山踩單車
後來,她辭職到澳洲讀書兩年、到日本工作三個月,與朋友從山西駕車到西藏。那時候,她在窗外偶爾看見有人騎單車登山。「我當時覺得怎麼可能?我們坐在車裏,才去到五千米,已辛苦得想死,還怎踩單車登車?」回港後,她決定挑戰高山,由四川踏至西藏,帶着三個已畢業的舊生,沿途經過的高山,都在四千八百米以上。「好多很出色的單車手,都未必可以完成這路線,因為重要的不是體能,而是要掌握應變,事前要做足準備工夫。」體能上,她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單車技巧,花最多時間準備的,是了解路線沿途的狀况、每天目的地在哪兒,還有出發前的約法三章,「全程戴頭盔;下山時不准超過時速三十公里;要踩足五公里才可休息,否則當天就無法完成路程 」。
艱巨路線 準備足夠 逐步可完成
征服川藏線後,他們再由新疆踩至西藏,後來更出了一本書叫《80後天路突破行》,「那是很艱巨的路線,有多少人可以中學畢業不久就完成?看似很難,但只要有足夠準備,一步一步去,就可以完成」。二○一○年,回港後,她重拾教職,問學生有什麼理想目標。「他們寫的,我都覺得不可能。一個全級包尾的,想做物理治療師;一個肥到八十、九十公斤的學生,想打NBA?他們知道不可能,但他們真的想做這些。我好想鼓勵他們、陪他們。有什麼對我來說是最不可能、但我好想做呢?我想起在踩單車時,看見珠峰,想也不敢想那是自己可以去的地方。」於是,她決定在五年後、學生要入大學之時,自己也要登上珠峰。
打風酷熱下 鍛煉自己
為了突破極限、完成看似好難的夢想,曾燕紅在往後幾年刻苦訓練自己,每逢假期,她都會到不同地方登大大小小的雪山。她說,每一座山,都有它自己的天氣,山下的鎮放晴,山上卻在颳大風、連人也站不穩。她總說,山上沒一個地方是安全,所以她每次上高山,無論山有多高,都要求自己快上快落,別人要登兩三天的幾千米高山,她用六七小時完成,中午時分,人們才開始出發不久,她已回到大本營。所以後來她決定要征服海拔八千八百多米的珠峰後,足足用了四年時間鍛煉自己,主要就是練體能,還有在極端環境下學習適應。「在香港,如果打三號、八號風球,我會出去踩單車,當然我會去較空曠、沒有斷樹枝亂飛的地方,例如吐露港,地雖然跣,但其實比起山上已好安全」;又例如有酷熱天氣警告時,她會上山練跑,「我要在可控制的情況下學習適應。只不過是訓練,無法應付的話,我可以調校、縮短路程」。
首征珠峰 跌進冰裂縫 死過翻生
她的訓練,旁人聽來覺得很瘋狂,但她覺得那是預備萬一遇上無法想像的惡劣天氣,至少可以讓自己生存久一點。「好多人在比賽時、登峰時,突然遇上惡劣天氣便恐慌,但我早就習慣在暴雨下濕滑的石頭上前進。」除了體能,她為了登珠峰還做了好多準備工夫,知道有機會在冰地上行走,冬天她特別到四川學冰壁行走;知道珠峰上要攀冰二十米,她連續四年到四川練習攀冰;知道在惡劣環境中會恐懼,她跳進最害怕的海中,學習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我發現,當我恐懼時,只要說﹕『Ada,冷靜點,深呼吸』,就會好」。
恐懼時——冷靜點,深呼吸
二○一四年四月,準備就緒,她在尼泊爾與四個隊友,組成「中國女子登山隊」,出發前往珠峰。她們原本打算用五日時間,由二千米行至五千米的大本營,先適應高原與登山,然後才正式踏上征途。不過,未到達大本營前,珠峰發生歷史性大型雪崩,十七個登山嚮導喪生,尼泊爾政府決定封山。無法登頂,她與隊友在六千米的山上前行,突然踏空跌進冰裂縫。「那一刻,覺得自己要死了,什麼時候聽過有人跌進冰裂縫會沒事的?」不過,拚死掙扎過後,她發現自己被吊住了,原來繩索剛好有定索點固定,「當時好恐慌,下面就是萬丈深淵」,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她叫自己冷靜深呼吸,然後跟從嚮導的指示,解除自己身上的行裝,減輕負重,再一步一步回到冰上,然後再用最快速度下山。「都說了,山上沒一個地方是安全的。」
再征珠峰 被玻璃割傷 瞬即昏迷
征戰取消,翌年,她再次上珠峰。這次,她上到了大本營,不過,未出發又遇上七級地震,尼泊爾幾千人喪生,珠峰山崩地裂,大本營轉眼被摧毁。曾燕紅逃不過劫難,頭部被玻璃碎片割傷,瞬即陷入昏迷。後來有人跟她覆述當時的情况,說她醒來後坐在雪地上數小時,羽絨裏塞滿了雪,四周都是傷者、屍體,有人眼珠被挖掉,有人下半身碎了。救護員讓她睡進睡袋,因為腦震盪,當晚嘔吐不止,有人通知香港,曾燕紅不行了。「我覺得,我是地震雪崩中最幸運的人,雪崩前後的記憶,統統記不起,只有一些零碎片段在腦海,但距離很遠,像夢境。當時場面太恐怖,很多隊友至今的創傷後遺都很嚴重,躁狂、抑鬱,地震像核爆、石頭亂飛、人們的尖叫狂嚎,他們歷歷在目。」
休養後 身體機能比以前更好
曾燕紅傷後,在雪地困了三十小時被救上直升機,然後滯留在尼泊爾機場八小時才回到香港,雖然她當時清醒,但真正開始有意識,是回到香港之後。她說自己幸運,除了因為她沒有因為劫後重生而午夜夢迴,還因為她縱使頭上縫了好多針、肋骨斷了幾條、背肌斷、韌帶撕裂,休養過後,她感到自己身體機能比以前還要好。「今年跑毅行者,只跑了十七小時。其他比賽,成績也比以往好。」
遇上天災,旅程取消,尼泊爾政府准許登山費用可延長兩年。曾燕紅經歷生死,沒有更畏懼大自然,說在限期前會再次登珠峰。「明年吧。今年要先觀察珠峰的情况,春秋是登山季節,看看登山的人什麼情况,二○一五年,全年沒一人成功登頂,據說山頂的路塌了。」訪問後翌日,曾燕紅下課後又去了跑山,持續鍛煉自己的體能。登山,不能心口只掛個勇字,還要充分了解地理環境、實際路况,「我知道,惡劣的時候,大自然可以有幾harsh,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對抗。我可以做的,只有盡量提升自己,配合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說ok,我咪去囉;大自然說唔ok,我地咪撤退囉」。
文畧笆聾
圖臯炭牖吽B受訪者提供
編輯瘬移憪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