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一項科學史研究發現,古巴比倫人已經可以使用複雜的幾何運算法推測木星運行規律,方式幾乎與現代的微積分技術相同,比中世紀歐洲發明者早最少1400年。
柏林洪堡大學古代科學史教授奧森德賴費爾(Mathieu Ossendrijver)指出,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的古巴比倫文明,早已以代數和幾何學聞名,但新研究首度揭示古巴比倫學者懂得利用幾何學推算一個星體的不規則運動,「巴比倫人會將幾何學用於天文學……真正令人興奮的事是他們所用的幾何學非常特別」。
研究人員根據一塊考古發現的泥板,證明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50年的古巴比倫祭司已有能力用一幅以時間為橫軸的線圖繪製木星運行路線,然後計算線圖形成的不規則四邊形(古巴比倫祭司稱之為「牛頭」)面積,藉此算出移動距離,與現代所知的積分學說相當接近。
奧森德賴費爾表示,上述計算概念直至1350年左右的中世紀歐洲才重新發明出,成為微積分基礎之一。
柏林洪堡大學古代科學史教授奧森德賴費爾(Mathieu Ossendrijver)指出,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的古巴比倫文明,早已以代數和幾何學聞名,但新研究首度揭示古巴比倫學者懂得利用幾何學推算一個星體的不規則運動,「巴比倫人會將幾何學用於天文學……真正令人興奮的事是他們所用的幾何學非常特別」。
研究人員根據一塊考古發現的泥板,證明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50年的古巴比倫祭司已有能力用一幅以時間為橫軸的線圖繪製木星運行路線,然後計算線圖形成的不規則四邊形(古巴比倫祭司稱之為「牛頭」)面積,藉此算出移動距離,與現代所知的積分學說相當接近。
奧森德賴費爾表示,上述計算概念直至1350年左右的中世紀歐洲才重新發明出,成為微積分基礎之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