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港大鬥爭是港亂局縮影 期望理性回歸走出泥淖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30日 06:35
2016年01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部分港大學生在校務委員會會議後衝擊校務委員,他們歇斯底里的表現,使人震驚,其後校委會主席李國章以高分貝未具體舉證而指控學生和個別政黨,同樣使人震驚。他們的表現都失去理性。事態雖然只涉及少數學生和個別人士,不過,約1年以來,港大就副校長、校委會主席任命,迄今似乎陷於無休止的政治鬥爭之中,而且有愈趨不理性之勢,港大的聲譽已經受到損害,若不回歸理性,任由非理性對抗持續下去,則這所百年學府已經蒙上的陰影,會愈來愈陰暗。


學生行徑歇斯底里

憑空指控無說服力

當晚學生圍堵和衝擊校委的種種行徑,港大校長馬斐森說「感到生命受威脅」,其他個別校委也有同感;現場學生橫衝直撞、攔阻救護車送身體不適校委離去、以索帶「鎖門」、把垃圾桶推向人群和拋擲物件,學生的叱喝夾雜粗言穢語等等,整個場面,很難想像這是最高學府學生的所為。其實,類似行徑若發生在其他地方,其非理性、不文明,甚至涉及違法等實質,社會都不能接受。現在事態發生在港大,由港大「擔綱演出」,除了不能接受,相信社會人士都會如馬斐森所說「非常失望」。


今次事件,身為校委的學生會主席馮敬恩的角色,極之爭議。他在會議上支持成立專責小組,不過,在會議室外,他與其他同學一起圍堵和衝擊,有校委指他以返回會議室拿物件為借口,賺門並鼓動同學衝向會議室,這些做法可謂極不恰當。會議通過成立專責小組研究港大管治,本來是符合學生的訴求,不過,當時散布着「要等埋教資會報告」、「小組並未成立」等信息,有人認為這是激化同學情緒的催化劑,進而觸發不理性行為。馮敬恩與這些信息是否有關,值得探究。若散布不盡不實信息而導致學生行為失控,相關人等應受到譴責。


學生的行為被形容為「暴民」,在輿論上罕有的陷於被動位置,不過,李國章主席「救」了他們,在記者會上,他一番並未提出具體證據的指控,為學生創造了反守為攻的空間。李國章曾任中文大學校長、教育統籌局長等要職,現任行政會議成員,論年齡、資歷,擔當學生的師長,綽綽有餘,他以港大校委會主席身分處理這件事,若要謀求和諧,爭取有利於推動港大校政的空間,有很多選擇,現在的做法從任何角度都屬不智,而繼續鬥爭對抗下去,看不到對他的主席工作會帶來積極作用。


李國章說學生恍如「中了毒」和受個別政黨教唆擺佈,這是嚴重指控,若他並非空口說白話,而是提出具體證據,給公衆提供另一個視角審視此事,或許可以幫助大家深入認識事態的不尋常、不簡單,現在口講無憑,公衆的觀感會懷疑是抹黑和陰謀論,難以出現他想見到的效果;况且,堂堂主席的一番高分貝指控,自貶身價,距離理性討論也遠了。


馬斐森相對於學生和李國章,表現得有理有節和是其是、非其非,值得肯定。馬斐森接任港大校長以來,歷經佔領運動、陳文敏副校長任命和校委會主席任命爭議,一直處於風眼之中,承受不少壓力,迄今所見,總體而言進退有度,應付得宜。上一次學生衝入校委會會議室,馬斐森其後的處理,被認為袒護學生,今次圍堵和衝擊之後,他很快就譴責學生,表示不會縱容「暴民統治(mob rule)」,並且認為事態涉及刑事毁壞,會把閉路電視錄影交給警方,就能否承諾不會有學生受懲罰,他清晰表示「校方不能承諾」。


馬斐森批暴民統治

進退有度值得肯定

馬斐森今次不再寬貸學生,取態正確。學生一股熱情,或許應以較寬尺度審視他們的行為,不過,即使再酌情處理,學生也不應有凌駕法律的特權,而且若學生每次越軌甚至挑戰法律,都會獲得包庇過關,起碼會使他們混淆對守法的認知,積非成是扭曲法治觀,對學生的成長和成熟絕無好處。况且,恰當的懲處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今次事件,若當局調查,港大校方應該配合,只要做到無枉無縱,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則違法違規的人都要付出應有代價。


馬斐森本諸理性判別是非,處理校政,以他的權位,港大仍然在政治惡鬥泥淖中掙扎;目前港大的情况,實際上是香港整體的縮影,只要看看現在的行政立法關係、立法會派別之間赤裸裸的政治鬥爭,嚴格來說是不管香港死活,只是埋首纏鬥。港大還有馬斐森為大學利益為重,以較超然角色居中起作用,放眼香港,看不到有類似角色的人,可以為香港的危局排難解紛。政治鬥爭一隻手掌拍不響,特首、政府、政黨和政客都有角色、有責任,他們的做法,從根本上背離港人的福祉,若繼續執迷不悟,香港沉淪之勢將無可挽回。雖然參與鬥爭的各方都有責任,不過,就退一步海闊天空而言,權力當局的空間較大,期望特首與政府以港人利益大局為重,先拋出橄欖枝,若政黨政客仍然只搞鬥爭、搞破壞,則港人自然知道誰是罪魁禍首,自會作出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