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西諺有云:勿視所欲為等閒,所欲或許會成真(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cause it might come true)。香港人常常埋怨這個城市的四季不夠分明,冬天不像冬天。所以他們放假,除了「避暑」之外還要「尋冬」。可是,踏入2016年不過是幾個星期,他們就得償所願,真正感受到「凍在香港」的滋味,在瑟縮和顫抖中度過香港59年來最寒冷的一天。這大概是他們始料不及的,英文所謂「they got more than they bargained for」。無論如何,這是難得的經驗,值得香港人細味,並汲取箇中的教訓。
極端天氣 徹底改變生存環境
寒潮來襲將我們熟悉的城市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但它除了是一場異化經驗之外,還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義。從今以後,對香港人來說,所謂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不再是純理論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刺骨入肺、難以忘懷的經驗。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西方知識界和科學界早已取得共識,確認全球的溫度正以史無前例的高速上升。一如美國前副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獎人戈爾所言,地球的氣候改變(climate change)會「產生深遠影響,造成無可彌補的破壞,足以徹底改變人類的生存處境」。
權威學者也早已指出,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的威脅,遠超過西方多國動用龐大資源對付的恐怖主義。它對地球的宜居性(habitability)的破壞力,比起人類擁有的大規模毁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這個角度看,大自然才是唯一一個擁有數之不清、用之不盡的大殺傷力武器的超級大國,在它面前任何超級大國也會不堪一擊。
寒潮來襲之前,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這是危言聳聽。香港是一個典型的「先買後付」社會(buy now, pay later society),着重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和眼前的短暫利益,而非從長計議和從長處着想(take the long view)。氣候改變也許關乎人類的前途,但人類的前途對香港人來說太遙不可及,因此總覺無力干涉。
從這個角度看,今次寒潮為香港人上了寶貴的一課,讓他們透過一種難忘、吃驚而又充滿戲劇性的體驗,充分了解氣候改變不僅是眾人之事,還是有即時後果和巨大影響的眾人之事。
大自然開了腔 我們是否聽得懂
極端天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訓話。Nature has spoken(大自然開了腔),但人類是否有慧根聽得懂是另一回事。香港長期被一種壓倒一切的經濟理性包圍,甚至吞噬。它的城市發展所遵從的,是市場的規律和賺錢的邏輯。
香港無處不在的「廣場」和「城中城」,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方便、刺激和引誘我們購物,彷彿我們生存的意義就只在於消費。偶然碰上一家深得我心的店子,我那種香港人特有的焦慮總會浮現:不知道那家店子——可以是書店、餐廳、古董店或者眼鏡舖——會在何時因負擔不起昂貴的租金而關門大吉,然後無聲無息在香港的地平線上消失。我不禁問自己:香港的城市個性何在?它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又離醜有多遠?
這固然是老生常談,但經歷過有生以來在香港最寒冷的一天卻令我領悟到,香港的摩天大樓林立,那種要與天比高的心態,除了符合資本主義利潤最大化的鐵律之外,還源於一種因地理位置優越、長期免於重大天災而生的對大自然的不敬。
寒潮來襲 希望港人學懂謙卑
最近台灣成了香港的學習對象和參照標準。1999年9月台灣發生大地震,史稱「921大地震」。由於台中為主震央區域,故此災情特別嚴重。時至今日,地震破壞的遺蹟仍隨處可見。此劫對於當地人是一次大自然的訓話,因此也是一場令他們學會謙卑的經驗(humbling experience)。大自然既然開了腔,他們也就努力去汲取當中的教訓:921地震博物館固然是台中一個重要的地標和觀光點,台中建築物的「適可而止」,與香港建築物的「適得其反」也大異其趣。至於台中人說到天氣與大自然時所表現的謙遜和知命,跟香港人把城市的人工化環境當作大自然的傲慢和無知,也實在有天壤之別。
寒潮來襲,希望香港人在瑟縮和顫抖中學懂謙卑。
林沛理
專欄作家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