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幾年建造業興旺,各項大小工程承建商都大嘆工人短缺,致工程延誤;高鐵、港珠澳大橋以至其他公共工程滯後於原來進度,都歸咎勞工不足。要追趕工程進度,按目前勞動市場結構,輸入勞工幾乎是唯一辦法;勞工界從業界利益出發,反對輸入勞工的立場可以理解,只是建造業好景與經濟有關,若工程延誤變成拖經濟發展後腿,最終是全港、包括建造業都會受影響。本港社會邁向老年化,若要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輸入勞工幾乎難以避免。因此,如何正確體待輸入勞工的必要,是整體社會需要面對的議題。
適量輸入外勞
有助經濟發展
輸入勞工有助於經濟發展,外籍家庭傭工是典型例子。現在外傭人數約32萬,以本港家庭戶數約240萬計算,即是大約每8個家庭就有一個聘用外傭。外傭人數約佔本港總勞動人口7%,她們對本港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貢獻,不單是肩負照顧家中老少的重責,最主要是釋放了婦女的勞動力。本港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約只有五成,遠較男性的接近七成為低,若沒有外傭協助,肯定有更多女性被迫留在家中照顧老少,本港競爭力將受到影響。
以外傭論述輸入勞工的必要,不是說本港也要輸入數以萬計各行百業的勞工,而是要指出一點,類如本港小而高度發展的經濟體,若本地勞動力飽和,適度輸入勞工是維持經濟發展的不二法門。新加坡輸入大量勞工,佔其人口比例約五分之一,這些年星洲經濟高速發展,與輸入勞工直接有關。當然,本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仿效新加坡輸入那麼大量勞工。但是,當勞工缺乏拖延工程進度以至影響經濟發展時,整體社會就不能坐視不理,應該容許輸入適量勞工,補充勞動力不足,促進經濟發展。
近年政府推動基建,多項大型工程動工,加上興建公私營房屋等,建造業人手嚴重短缺。據政府預計,未來數年每年欠缺1萬至1.5萬名技術工人,即使是工會人士的保守計算,也承認目前建造業欠缺1萬名技工。工會認為應該以培訓新人補充不足,但是即使有新人願意入行,連培訓和累積經驗,起碼需時2至3年,正是遠水難救近火。因此,輸入勞工仍然是難以繞過的選擇。
政府由2014年4月起實施「補充勞工計劃」,縮減輸入建造業勞工的申請時間至6個月內,不過,即使政府意圖解決人手短缺問題,卻因為勞方抗拒,效果不彰。2013年以來,政府只批准輸入約1800名勞工,遠遠未能應對實際需求。另外,即使承建商在同一項目承建多個工程合約,每一個合約若有需要外勞,須分別申請輸入,程序繁複,顯得費時失事。
本地工人優先
同步引入外勞
據知,近期有承建港珠澳大橋的承建商,申請輸入約570名勞工,數量上不僅是近年單一最大宗申請,而且承建商要求准許輸入的勞工,兩年內可以在旗下各個地盤工作,即是要打破一合約、一申請的運作。承建商的申請一旦獲批准,則輸入的外勞可以跨地盤工作,他們認為這樣可更有效運用生產力和發揮協同效應。按歷來勞顧會勞方代表就輸入外勞的立場,勞方對於這個申請,或會認為是資方企圖尋求突破口,使日後更容易輸入外勞,不符合本地建造業工人的利益。因此,預期勞資雙方在勞顧會討論有關申請時,將有一番角力,結果如何難以預料。
勞顧會若能從整體大局出發,批准這宗輸入外勞申請,固然最好,若爭持不下,按現行機制,最終批准與否由政府(即是勞工及福利局長)決定。設若事態演變至此,政府在符合一定條件下,應該批准這項申請。政府需要考慮的情况:首先,承建商是否請不到工人;其次,承建商是否付出相當於聘請本地工人的工資輸入外勞。即是說,當確定承建商並非為了壓低成本而輸入外勞,並未出現搶本地工人飯碗的情况,則政府就要批准申請,讓工程進度可按預定規劃推展。
政府對輸入外勞,一定要顧及勞方的意見,而勞方的顧慮也要紓解。不過,政府同樣有必要、有責任從香港整體利益體待此事。未來幾年,建造業人手起碼短缺1萬人,這是不應該容忍和接受的情况,所以政府不能只顧做老好人,應該實事求是,以實際數據向社會解釋輸入外勞的必要,爭取市民認同。當然,建造業在爭取一己利益的同時,若能顧及整體利益,然後互讓互諒,達至雙贏效果,就最理想不過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