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兩周前台灣大選落幕,國民黨落敗引證了大中華路線破產。無他,無論台灣還是香港,面對中國大陸這巨靈,政治經濟的控制慾每天實實在在,政黨不能回應社會民意,便會隨時代淘汰。王慧麟的〈思考白鴿的對中政策〉一文(刊1月3日《明報》),梳理了民主黨對中政策的歷史來由,筆者未有親歷過去民主黨的創黨過程,但檢討對中立場,同意迫在眉睫。如果民主黨是大中華,該「本土」什麼?改變基於什麼基礎?
現代朝貢體系下的香港
中國經濟經歷不斷增長,實現大國崛起的目標,「一帶一路」作為當前綱領,是以經濟實力增強東南亞、中亞以至東歐政治影響力,與美國重返亞洲、包圍中國的策略抗衡。《經濟學人》形容「一帶一路」是「新絲綢之路」,是因為中國的鄰近國家將隨着中資向外走,逐漸依附中國經濟。當「一帶一路」國家愈依賴北京,開拓多邊經濟關係便愈困難。現代朝貢體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建成。而今年的《施政報告》,正可窺見港府如何思考未來的中港格局:利用香港優勢報效祖國。只要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交出成績,增加內地合作,便可背靠祖國繁盛。
然而這種成功背後的假設,是中國經濟一直會好下去。我們很難想像,梁振英以至一班「梁粉」有天會說減少中港融合,他們的眼裏「凡中必好」,對有人警告「支爆」,國內廠房倒閉、經濟放緩視而不見。隱憂是,一旦中國經濟泡沫爆破,香港依附愈深,禍連愈大。
回顧歷史上的朝貢體系,學者濱下武志總結「進貢——回賜」在中國經濟繁盛時確使四方歸附,但當清朝晚年國力漸衰,對周遭的控制逐漸減弱,沿岸城市商賈反而因為管制鬆綁而得到豐厚的外貿關係與利益。雖然兩個世紀前的歷史難與今日類比,但香港作為沿岸城市,成功從來建基於多方角力的狹縫之中,濱下形容香港的地緣優勢,位處東南亞、東亞與東北亞中間,是成為貿易港、冷戰年代中國與世界交流中心的關鍵。但最近,匯豐猶豫把總部搬回香港的原因是什麼?當年他們憂慮主權移交而搬到倫敦,在倫敦稅率再高,今天也猶豫把總部搬到一處大陸干預頻繁的香港市。
梁振英不會明白,這是中港融合付出的代價。「一帶一路」的香港,根據發改委提出的戰略定位,是要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說到底就是盲目的中港經濟融合,把「世界的香港」想像貶抑為「中國的香港市」。由此下來的融合成果,便是為了配合國家發展,高鐵強行興建、港珠澳大橋匆匆上馬,前者爛尾、後者停工;為了配合國家發展,大學也開拓大陸機會,中國也借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優秀制度意欲扶起內地大學及科研設施,但當香港大學於深圳開設醫院虧蝕,又自是另當別論了。
談到這裏,作為本地反對力量的民主派,理應對這些企圖說不。可惜近年政權愈來愈強硬,加上本土派崛起,參與中央—地方事務論爭,顯得進退失據。但當零售業放緩,親商界政黨埋怨減少自由行,為什麼民主派不可提出從內需或其他經濟體尋找新可能?當本土派對人口政策的解決方法是「滅蝗」、「建國」時,民主派是否該有一套新的框架,既能夠回應本地憤怒,又可提出切實可行的另一選擇?
香港的世界性
「世界的香港」視野,本身便很「本土」。所謂香港本土,本就帶有華洋雜處的世界性,這是親共官僚,乃至借用身分純正的「熱普城」本土派都看不到的地方。筆者認為,民主派面對本土思潮,只有提倡香港的世界性作為本土論述,才能導正力量抵抗「香港市化」。
如果以往民主黨帶領的民主運動,在「一個支持,兩個承認」(支持一國兩制、承認中國憲法、承認《基本法》)格局取得微妙平衡,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無可避免要修訂格局。當民主黨的主張轉變,其他主流泛民很有機會推向更前,因此接下來筆者提出的修訂,是最起碼的本土轉向,名之為「不承認、不支持」:不承認人大8.31框架的基本法、不承認由此衍生的一國兩制。實際為何,則下篇再談。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現代朝貢體系下的香港
中國經濟經歷不斷增長,實現大國崛起的目標,「一帶一路」作為當前綱領,是以經濟實力增強東南亞、中亞以至東歐政治影響力,與美國重返亞洲、包圍中國的策略抗衡。《經濟學人》形容「一帶一路」是「新絲綢之路」,是因為中國的鄰近國家將隨着中資向外走,逐漸依附中國經濟。當「一帶一路」國家愈依賴北京,開拓多邊經濟關係便愈困難。現代朝貢體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建成。而今年的《施政報告》,正可窺見港府如何思考未來的中港格局:利用香港優勢報效祖國。只要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交出成績,增加內地合作,便可背靠祖國繁盛。
然而這種成功背後的假設,是中國經濟一直會好下去。我們很難想像,梁振英以至一班「梁粉」有天會說減少中港融合,他們的眼裏「凡中必好」,對有人警告「支爆」,國內廠房倒閉、經濟放緩視而不見。隱憂是,一旦中國經濟泡沫爆破,香港依附愈深,禍連愈大。
回顧歷史上的朝貢體系,學者濱下武志總結「進貢——回賜」在中國經濟繁盛時確使四方歸附,但當清朝晚年國力漸衰,對周遭的控制逐漸減弱,沿岸城市商賈反而因為管制鬆綁而得到豐厚的外貿關係與利益。雖然兩個世紀前的歷史難與今日類比,但香港作為沿岸城市,成功從來建基於多方角力的狹縫之中,濱下形容香港的地緣優勢,位處東南亞、東亞與東北亞中間,是成為貿易港、冷戰年代中國與世界交流中心的關鍵。但最近,匯豐猶豫把總部搬回香港的原因是什麼?當年他們憂慮主權移交而搬到倫敦,在倫敦稅率再高,今天也猶豫把總部搬到一處大陸干預頻繁的香港市。
梁振英不會明白,這是中港融合付出的代價。「一帶一路」的香港,根據發改委提出的戰略定位,是要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說到底就是盲目的中港經濟融合,把「世界的香港」想像貶抑為「中國的香港市」。由此下來的融合成果,便是為了配合國家發展,高鐵強行興建、港珠澳大橋匆匆上馬,前者爛尾、後者停工;為了配合國家發展,大學也開拓大陸機會,中國也借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優秀制度意欲扶起內地大學及科研設施,但當香港大學於深圳開設醫院虧蝕,又自是另當別論了。
談到這裏,作為本地反對力量的民主派,理應對這些企圖說不。可惜近年政權愈來愈強硬,加上本土派崛起,參與中央—地方事務論爭,顯得進退失據。但當零售業放緩,親商界政黨埋怨減少自由行,為什麼民主派不可提出從內需或其他經濟體尋找新可能?當本土派對人口政策的解決方法是「滅蝗」、「建國」時,民主派是否該有一套新的框架,既能夠回應本地憤怒,又可提出切實可行的另一選擇?
香港的世界性
「世界的香港」視野,本身便很「本土」。所謂香港本土,本就帶有華洋雜處的世界性,這是親共官僚,乃至借用身分純正的「熱普城」本土派都看不到的地方。筆者認為,民主派面對本土思潮,只有提倡香港的世界性作為本土論述,才能導正力量抵抗「香港市化」。
如果以往民主黨帶領的民主運動,在「一個支持,兩個承認」(支持一國兩制、承認中國憲法、承認《基本法》)格局取得微妙平衡,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無可避免要修訂格局。當民主黨的主張轉變,其他主流泛民很有機會推向更前,因此接下來筆者提出的修訂,是最起碼的本土轉向,名之為「不承認、不支持」:不承認人大8.31框架的基本法、不承認由此衍生的一國兩制。實際為何,則下篇再談。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