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台灣總統選舉在1月16日投票,勝負在選前已沒有什麼懸念,但周子瑜的道歉視頻在15日晚出現,輿論認為「周子瑜效應」激出了首投族,其威力更勝當年陳水扁當選的兩顆子彈。周子瑜事件值得分析之處頗多,除了對選情的影響之外,媒體的報道也可一談。
只得16歲仍未有投票權的少女藝人,被人投訴手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經意被捲入統獨論爭,在選舉投票前夕「被道歉」,網上世界迅即瘋傳,新聞媒體全力跟進,馬上帶來一些議題。
1/3是娛樂 2/3是政治
首先是應該如何將此消息分類?把它放在娛樂版還是新聞版?如果是新聞版的話,要放在選舉新聞、政治新聞、要聞還是普通新聞?台灣之外的華文報紙又怎樣把它安放?是中國版、兩岸版還是國際版?根據慧科新聞數據庫,在2016年1月11至26日,共有932條新聞和周子瑜有關,其中218條的標題顯示其姓名。附表列出周子瑜報道在不同地區的新聞版面和數目。
台灣的報道當然最多,特別多來自《台灣時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和《聯合報》,主要放在娛樂版及不同的新聞版面。香港報章中以《明報》、《蘋果日報》和《星島日報》的周子瑜新聞較多,除娛樂版外,相關的消息放在兩岸版和中國版。大陸的報道極少,甚至比澳門的還要少。澳門的《力報》有很多報道,主要放在娛樂版和中國版。馬來西亞的《中國報》及《南洋商報》和新加坡的《我報》也有報道,多是放在國際版。娛樂版報道和新聞版報道的比例大約是1比2,可說此事在報刊編輯眼中是「三分之一是娛樂、三分之二是政治」。
台報為周塑造3形象
在報紙中的第二個議題是,這些周子瑜報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當然我們可以預期周子瑜是中心人物。在台灣,報章為她塑造了3個形象,第一個是受害人,如說她「被迫道歉」、「中獨箭」、「遭獨害」、「無端沾屎」。第二個形象是她廣受支持,這也是報道着墨最多的,例如獲「國際力挺」、「陳菊心疼」、「蔡、朱、宋聲援」、「隊友緊牽」、「人緣好沒嬌氣」。第三個形象是贏家,標題說她「甜笑復工」、「暴紅」、「星路翻生」、「最大受益者」。
台灣的媒體同時有些對黃安的負面報道,指他「攪局」、「被譴責」、「黃安作亂」、「黃安獨箭」。它們也批評大陸的「政治霸凌」、「強國威逼」、有人「怒批中國」,並引述台灣政治人物認為「拿國旗沒有錯」、「認同中華民國」。
港報描述較商業化 大陸冷處理
香港報章的報道焦點方向與台灣的相近,但對周子瑜的具體描述就較為商業化。周子瑜作為受害人,是她「被華為LG聯手封殺」、「遭安徽春晚除名」、「out出手機代言」、「疑精神不穩入院」、「無辜吃了悶棍」。她獲得別人支持,被稱是「勇敢女子」,又說她「有望現身春晚」、「央視播MV」,並且「獲新人獎冲喜」。黃安就「被斥荒謬」、「被封殺」、「蝗安之亂」及「爆反黃安怒潮」,而大陸就「傷害台灣人民感情」。澳門和星、馬的報道內容,基本是港、台報道的濃縮版本。
大陸媒體對此事的冷處理很明顯,它總共只有4則標題新聞報道,3則來自《環球時報》,1則來自《汕頭都市報》。其中3則是純娛樂的焦點,另外1則主要是評論大陸網民在事件中的表現。同樣情况,親北京的香港《大公報》和《文匯報》都各只有一條標題新聞,均報道國台辦的回應,說要警惕政治勢力挑撥兩岸感情。
藝人無辜涉及爭議,是娛樂與政治的互相滲透,打破了兩者的區隔,混合了不同的性質。特別是在現今的互聯網科技世紀,時間地域彷彿沒有了界限,網上傳播迅速,真假對錯難分,事件性質模糊,容易引起論爭,大家更難有共識。匯流成為趨勢,不同的平台加速了事件的傳播發酵,人們要有辨識能力和批判思維。大家原屬某個界別領域,越界操作有一定風險,可能帶來未能預期的不良後果,所以要小心進行。無論是「娛樂政治化」還是「政治娛樂化」,凡事要自己先搞清楚情况,做得專業恰當,以免害人誤己,添煩添亂。
越界操作有風險 要搞清情况
新聞傳媒的角色也愈見重要,記者和編輯作為資訊的守門人,要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將虛假和真實區分,把不同的意義呈現。傳統媒體、網上媒體和社交媒體合縱連橫,有競爭有合作有互補,大家的定位和運作模式仍有待進一步探索。現代的資訊消費者要愈加精明,多作比較,自行判斷,才不會遭到誤導,能在紛亂的資訊世界中找到一些頭緒。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只得16歲仍未有投票權的少女藝人,被人投訴手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經意被捲入統獨論爭,在選舉投票前夕「被道歉」,網上世界迅即瘋傳,新聞媒體全力跟進,馬上帶來一些議題。
1/3是娛樂 2/3是政治
首先是應該如何將此消息分類?把它放在娛樂版還是新聞版?如果是新聞版的話,要放在選舉新聞、政治新聞、要聞還是普通新聞?台灣之外的華文報紙又怎樣把它安放?是中國版、兩岸版還是國際版?根據慧科新聞數據庫,在2016年1月11至26日,共有932條新聞和周子瑜有關,其中218條的標題顯示其姓名。附表列出周子瑜報道在不同地區的新聞版面和數目。
台灣的報道當然最多,特別多來自《台灣時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和《聯合報》,主要放在娛樂版及不同的新聞版面。香港報章中以《明報》、《蘋果日報》和《星島日報》的周子瑜新聞較多,除娛樂版外,相關的消息放在兩岸版和中國版。大陸的報道極少,甚至比澳門的還要少。澳門的《力報》有很多報道,主要放在娛樂版和中國版。馬來西亞的《中國報》及《南洋商報》和新加坡的《我報》也有報道,多是放在國際版。娛樂版報道和新聞版報道的比例大約是1比2,可說此事在報刊編輯眼中是「三分之一是娛樂、三分之二是政治」。
台報為周塑造3形象
在報紙中的第二個議題是,這些周子瑜報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當然我們可以預期周子瑜是中心人物。在台灣,報章為她塑造了3個形象,第一個是受害人,如說她「被迫道歉」、「中獨箭」、「遭獨害」、「無端沾屎」。第二個形象是她廣受支持,這也是報道着墨最多的,例如獲「國際力挺」、「陳菊心疼」、「蔡、朱、宋聲援」、「隊友緊牽」、「人緣好沒嬌氣」。第三個形象是贏家,標題說她「甜笑復工」、「暴紅」、「星路翻生」、「最大受益者」。
台灣的媒體同時有些對黃安的負面報道,指他「攪局」、「被譴責」、「黃安作亂」、「黃安獨箭」。它們也批評大陸的「政治霸凌」、「強國威逼」、有人「怒批中國」,並引述台灣政治人物認為「拿國旗沒有錯」、「認同中華民國」。
港報描述較商業化 大陸冷處理
香港報章的報道焦點方向與台灣的相近,但對周子瑜的具體描述就較為商業化。周子瑜作為受害人,是她「被華為LG聯手封殺」、「遭安徽春晚除名」、「out出手機代言」、「疑精神不穩入院」、「無辜吃了悶棍」。她獲得別人支持,被稱是「勇敢女子」,又說她「有望現身春晚」、「央視播MV」,並且「獲新人獎冲喜」。黃安就「被斥荒謬」、「被封殺」、「蝗安之亂」及「爆反黃安怒潮」,而大陸就「傷害台灣人民感情」。澳門和星、馬的報道內容,基本是港、台報道的濃縮版本。
大陸媒體對此事的冷處理很明顯,它總共只有4則標題新聞報道,3則來自《環球時報》,1則來自《汕頭都市報》。其中3則是純娛樂的焦點,另外1則主要是評論大陸網民在事件中的表現。同樣情况,親北京的香港《大公報》和《文匯報》都各只有一條標題新聞,均報道國台辦的回應,說要警惕政治勢力挑撥兩岸感情。
藝人無辜涉及爭議,是娛樂與政治的互相滲透,打破了兩者的區隔,混合了不同的性質。特別是在現今的互聯網科技世紀,時間地域彷彿沒有了界限,網上傳播迅速,真假對錯難分,事件性質模糊,容易引起論爭,大家更難有共識。匯流成為趨勢,不同的平台加速了事件的傳播發酵,人們要有辨識能力和批判思維。大家原屬某個界別領域,越界操作有一定風險,可能帶來未能預期的不良後果,所以要小心進行。無論是「娛樂政治化」還是「政治娛樂化」,凡事要自己先搞清楚情况,做得專業恰當,以免害人誤己,添煩添亂。
越界操作有風險 要搞清情况
新聞傳媒的角色也愈見重要,記者和編輯作為資訊的守門人,要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將虛假和真實區分,把不同的意義呈現。傳統媒體、網上媒體和社交媒體合縱連橫,有競爭有合作有互補,大家的定位和運作模式仍有待進一步探索。現代的資訊消費者要愈加精明,多作比較,自行判斷,才不會遭到誤導,能在紛亂的資訊世界中找到一些頭緒。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