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施政報告》提出,預留2000億元落實未來10年的醫院發展藍圖。18個具體專案中,涉及多個醫院的改建擴建,增加5000多張公立醫院病牀及超過90個手術室。醫管局說,這是針對未來人口發展及服務需求所做的長遠規劃。
醫療條件的改善對所有市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這裏需要提醒政府的是,隨着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的進步,21世紀的醫療已經出現範式轉移,醫療形態正在產生巨大變化。政府資源應當如何投放,當思考更長遠的未來,避免直線、簡單思維。否則資源錯配、藥石亂投,不僅導致浪費,影響民眾未來的醫療服務,更可能在香港阻礙更先進的醫療形態發展。
醫療需求 三大變化
全球醫療需求進入21世紀後,產生三大變化:由「身體需要」發展到「超越身體需要」;由「需要」發展到「想要」;由「必須」發展到「稱心如意」。
簡言之,人們對醫療的需求已與過去有極大的區別。早先醫療強調的是「救死」——解決威脅生命的疾病,「扶傷」——治療病患;繼而發展到保健——預防疾病、管理「亞健康」,延年——延長壽命、頤養天年,益壽——既要生命長青,也要生存質素,逍遙人生。
請看世界銀行2012年的數據:2012年世界各經濟體人均醫療開支顯示,挪威最多,人均9312美元,其次為瑞士、美國、盧森堡,香港則為人均1705美元。按醫療開支與GDP的佔比,美國最高,為17%,法國12%,日本10%,英國9%,香港只有5.2%。但是,同期的數據顯示,人均壽命香港最長,其次為日本、冰島、瑞士。此外,港人健康指標也居世界前列,死亡率僅為千分之3.1,嬰兒死亡率千分之1.6。而心臟病和冠心病死亡率在過去20年間分別下降了約三分之一及五分之一。
上述傳統的醫療指標顯示,香港雖然醫療花費不算多,但取得如斯結果,顯示香港在「救死」、「扶傷」方面的成績已經相當驕人。這從某種意義上顯示,香港現有醫療保障,已經基本解決了「救死」與「扶傷」的基本階段,醫療資源有條件向更高層次傾斜。
其次,創新科技令現代醫學科技突飛猛進,使得範式轉移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形態與時空:許多過去靠人力資源的醫療服務,已經發展到機器診病、機器人做手術;門診的概念,也將逐漸被遠程診療顛覆。
與這些變化的同時,醫療服務的目標對象也在產生變化。香港目前每8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這一人口群已佔整體人口的15%。再過25年,長者數目將佔總人口的30%——雖然,「老年」的傳統定義正在不斷被顛覆,但醫療服務對象年齡結構的變化將會為醫療帶來全新的挑戰和變化。
新形態與時空的範式轉移
由是,未來的醫療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呢?首先,無所不在的「互聯網+」為醫療服務重構帶來新的契機,醫療信息化將顛覆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可視化與網絡醫療遠程診病將逐漸成為普遍,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疾病診斷;精準醫療,包括機器人診斷、機器人手術不斷走向普遍;在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支撐下實現的應用模式,已經跨越了醫院院牆,可穿戴的監測或治療保健設備,增強了與醫生的互動;家庭病房會更加普及,社區養老更加便捷。
政府檢討醫療服務,決心為香港醫療投入更多資源值得肯定。但是有人提出,因應新變化,我們今天是否應該更慎重考慮醫療資源的投向,避免更多的資源投向落後的醫療形態中?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