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回歸之後,內地媒體經常都出現「香港有事,中央一定出手相救」的說法,2003年SARS之後開放自由行和CEPA,就是最主要的事例。這種說法的伸延,也許就是上周港股港匯雙跌之後,內地有文章指中央曾在98年幫助香港擊退大鱷的「誤說」。
98年中央有沒有出手幫香港擊退大鱷,只要找找資料就有答案,毋須爭辯,但在「查找事實」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地一些評論認為香港的金融市場太不濟,現在更因為作用下降,可能在市場波動時累及內地;正如大陸股評人齊俊傑的文章提出疑問:當危機重現時,「香港會被拋棄嗎?」
港用自己方法 化解多場災難
香港金融市場捱過不少風暴,1983年的港元危機、87股災、97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觸發的金融海嘯等等,絕大部分都是「香港自己搞掂」,唯一例外是1983年港元危機之後實行聯繫匯率,是由英倫銀行主持大局,但其後推出不同的「優化版」,都由香港自行決定。
事實上,香港在金融領域不但沒有「拖累」過內地,在80年代開始的國企在港上市集資,更由本地資本市場為國家經濟立了大功,把「技術上已經破產」的國有四大銀行變身成為在港上市、在國際上有頗高排名的大型銀行,單此一項,大陸金融市場就至今都未能做到。
港離岸市場 實為內地防火牆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繼續發揮獨特功能,離岸中心雖然不止香港一個,但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始終最大,產品也最多。早前人民幣受狙擊,香港離岸中心的功用也引起過一番討論。
有意見認為,離岸市場為沽空人民幣提供了彈藥,而狙擊活動的主戰場也在香港,結果是離岸活動衝擊了在岸人民幣匯價的穩定。當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時,曾承諾要逐步收窄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匯價,「雙價制」是過渡階段的產物。按道理在岸市場人民幣數量龐大,應是制訂匯價的主要中心,但由於內地仍未開放資本帳,人民幣的市場供求和交易都反映在離岸價,令離岸價更貼近市場參考價。中國不願完全開放人民幣市場,香港的離岸運作其實是一道防火牆,繼續為內地的金融穩定提供「特別服務」。
[陳景祥 齊物論]
98年中央有沒有出手幫香港擊退大鱷,只要找找資料就有答案,毋須爭辯,但在「查找事實」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地一些評論認為香港的金融市場太不濟,現在更因為作用下降,可能在市場波動時累及內地;正如大陸股評人齊俊傑的文章提出疑問:當危機重現時,「香港會被拋棄嗎?」
港用自己方法 化解多場災難
香港金融市場捱過不少風暴,1983年的港元危機、87股災、97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觸發的金融海嘯等等,絕大部分都是「香港自己搞掂」,唯一例外是1983年港元危機之後實行聯繫匯率,是由英倫銀行主持大局,但其後推出不同的「優化版」,都由香港自行決定。
事實上,香港在金融領域不但沒有「拖累」過內地,在80年代開始的國企在港上市集資,更由本地資本市場為國家經濟立了大功,把「技術上已經破產」的國有四大銀行變身成為在港上市、在國際上有頗高排名的大型銀行,單此一項,大陸金融市場就至今都未能做到。
港離岸市場 實為內地防火牆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繼續發揮獨特功能,離岸中心雖然不止香港一個,但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始終最大,產品也最多。早前人民幣受狙擊,香港離岸中心的功用也引起過一番討論。
有意見認為,離岸市場為沽空人民幣提供了彈藥,而狙擊活動的主戰場也在香港,結果是離岸活動衝擊了在岸人民幣匯價的穩定。當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時,曾承諾要逐步收窄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匯價,「雙價制」是過渡階段的產物。按道理在岸市場人民幣數量龐大,應是制訂匯價的主要中心,但由於內地仍未開放資本帳,人民幣的市場供求和交易都反映在離岸價,令離岸價更貼近市場參考價。中國不願完全開放人民幣市場,香港的離岸運作其實是一道防火牆,繼續為內地的金融穩定提供「特別服務」。
[陳景祥 齊物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