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台灣總統和立法院的選舉塵埃落定,民進黨的蔡英文一如預料勝出總統大選,民進黨也一舉取得國會控制權,另一個大黨國民黨則慘淡收場;兩大黨的選舉結果屬意料之內,倒是所謂第三勢力成為了眾人關切的對象。時代力量在選前聲勢如虹,綠黨社民黨聯盟也寄望藉關顧弱勢環境等主張另闢出路,台北市長柯文哲挾「白色力量」亮相選舉場合,力挺其屬意之候選人。
第三勢力,按字面意思,是在既有的兩黨制格局底下以外的政治力量。由於兩陣對弈的政黨格局往往穩定(負面來看就是僵化),面對時局變遷,呼召新興訴求的政治聲音,自有條件成為第三方崛起。翻開歷史書本,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英國工黨在20世紀1920年代崛起,短短幾屆大選便取代原有兩大黨之一自由黨,代表着工人階級政治力量的崛起。「新」與「變」,就是第三勢力標榜的特點。
而台灣在歷次立法院改革,曾出現議席減半、選制更改為小選區等變動,使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兩大黨格局更為固定,以往位處兩大黨偏鋒的親民黨、新黨、台聯的發展亦愈見不明朗。然而,今次大選所稱的第三勢力與以往上述小黨不同,後者大多發源自既有的政黨體系,既非新興路線,予人所感是泛藍泛綠政治聯盟的某翼附庸;反觀今次選舉的第三勢力,卻是發源於民眾抗議軍人洪仲丘涉被禁閉凌虐、反對兩岸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等民眾運動,結果接連造就政治形勢上,以超越藍綠為形象的柯文哲挾高人氣當選台北市長,儼如「白色力量」的盟主,而今次時代力量參選的立委洪慈庸為受虐軍人洪仲丘的姐姐,法律界黃國昌邱顯智也活躍於民間運動之中。
第三勢力到最後的選舉結果,時代力量政黨票得票衝破取得不分區議席所需最低的5%門檻,共佔有立法院5席,卻未合乎選前的振振聲勢;主打環境保護、平等多元的綠黨社民黨聯盟,在跨越政黨票門檻的嘗試中更是鎩羽而歸。但總括而言,其有別舊勢另開新局的走向,終究不可逆轉,值得留意。除了慣常香港泛民主派與親北京政團都參觀台灣大選,學民思潮亦派出大量人馬緊貼第三勢力在今次選舉的情况。
決非政治平衡第三方 亦非中庸之道
過往幾年,香港亦同樣出現多次民間動員,由反國民教育運動、爭取電視業開放發牌,乃至雨傘運動,不單單衝擊着梁振英的橫蠻管治,以及背後北京對港愈發強硬的路線,同時也超脫以往泛民主派的組織,由素人自發、來自民眾運動的參政路向與台灣的狀况有相近性質。上年區議會選舉,新興傘後組織取得的議席雖然只是非常少數,但畢竟在個別對決泛民參選的區域,其平均得票也超過兩成,這票數背後的政治能量,雖因立會區會選制不同而不能等同視之,卻足以影響今年立法會選舉。
民眾運動曾經遍地開花,第三勢力如今俯拾即是。我們看到,在台灣連政壇老手宋楚瑜也以超越藍綠為主打點,殺出血路;但第三勢力的意涵,決非是現實政治底下的平衡第三方,也不是表面溫和左右模糊的中庸之道,之於輿論不會把宋楚瑜先生的橘營視為第三勢力。同樣放諸香港社會,湯家驊、狄志遠等人近日所謂建制泛民之間的中間路線,也只是靠近北京的路線而已,不會被人認真視為什麼突破。但我們值得注意,今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之中,昔日的學運戰將和新興傘後團體,能否如台灣第三勢力,有着類近的聲勢和結局。
第三勢力的兩點思考
當然,香港和台灣的民情和選制皆為有異,兩者的社會力量、投入議會選舉成為政治力量的過程與結果,自然也難以相同。但今次台灣第三勢力所面對的情况,卻足以為香港所思考。第一,是第三勢力與既有反對勢力的關係。台灣時代力量的得勝立委,包括黃國昌洪慈庸等人,皆有民進黨的讓路,才得以匯集足夠票源勝選;反觀同黨的邱顯智,卻因對決民進黨的資深立委柯建銘而敗北,可見第三勢力與既有反對勢力關係交集。第二,是第三勢力的方向內容。選舉結果顯示,主打諸項進步議題的綠社盟無法取得任何議席,但我們同樣可預期,綠黨過往多年在民間所發揮的組織和議題,始終是反映其韌性。如果香港的新興政治力量,需要真正成形,那除了挾聲勢以成一時之勝,還需要以實在內容強化基礎,以維持長遠而經考驗的發展。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第三勢力,按字面意思,是在既有的兩黨制格局底下以外的政治力量。由於兩陣對弈的政黨格局往往穩定(負面來看就是僵化),面對時局變遷,呼召新興訴求的政治聲音,自有條件成為第三方崛起。翻開歷史書本,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英國工黨在20世紀1920年代崛起,短短幾屆大選便取代原有兩大黨之一自由黨,代表着工人階級政治力量的崛起。「新」與「變」,就是第三勢力標榜的特點。
而台灣在歷次立法院改革,曾出現議席減半、選制更改為小選區等變動,使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兩大黨格局更為固定,以往位處兩大黨偏鋒的親民黨、新黨、台聯的發展亦愈見不明朗。然而,今次大選所稱的第三勢力與以往上述小黨不同,後者大多發源自既有的政黨體系,既非新興路線,予人所感是泛藍泛綠政治聯盟的某翼附庸;反觀今次選舉的第三勢力,卻是發源於民眾抗議軍人洪仲丘涉被禁閉凌虐、反對兩岸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等民眾運動,結果接連造就政治形勢上,以超越藍綠為形象的柯文哲挾高人氣當選台北市長,儼如「白色力量」的盟主,而今次時代力量參選的立委洪慈庸為受虐軍人洪仲丘的姐姐,法律界黃國昌邱顯智也活躍於民間運動之中。
第三勢力到最後的選舉結果,時代力量政黨票得票衝破取得不分區議席所需最低的5%門檻,共佔有立法院5席,卻未合乎選前的振振聲勢;主打環境保護、平等多元的綠黨社民黨聯盟,在跨越政黨票門檻的嘗試中更是鎩羽而歸。但總括而言,其有別舊勢另開新局的走向,終究不可逆轉,值得留意。除了慣常香港泛民主派與親北京政團都參觀台灣大選,學民思潮亦派出大量人馬緊貼第三勢力在今次選舉的情况。
決非政治平衡第三方 亦非中庸之道
過往幾年,香港亦同樣出現多次民間動員,由反國民教育運動、爭取電視業開放發牌,乃至雨傘運動,不單單衝擊着梁振英的橫蠻管治,以及背後北京對港愈發強硬的路線,同時也超脫以往泛民主派的組織,由素人自發、來自民眾運動的參政路向與台灣的狀况有相近性質。上年區議會選舉,新興傘後組織取得的議席雖然只是非常少數,但畢竟在個別對決泛民參選的區域,其平均得票也超過兩成,這票數背後的政治能量,雖因立會區會選制不同而不能等同視之,卻足以影響今年立法會選舉。
民眾運動曾經遍地開花,第三勢力如今俯拾即是。我們看到,在台灣連政壇老手宋楚瑜也以超越藍綠為主打點,殺出血路;但第三勢力的意涵,決非是現實政治底下的平衡第三方,也不是表面溫和左右模糊的中庸之道,之於輿論不會把宋楚瑜先生的橘營視為第三勢力。同樣放諸香港社會,湯家驊、狄志遠等人近日所謂建制泛民之間的中間路線,也只是靠近北京的路線而已,不會被人認真視為什麼突破。但我們值得注意,今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之中,昔日的學運戰將和新興傘後團體,能否如台灣第三勢力,有着類近的聲勢和結局。
第三勢力的兩點思考
當然,香港和台灣的民情和選制皆為有異,兩者的社會力量、投入議會選舉成為政治力量的過程與結果,自然也難以相同。但今次台灣第三勢力所面對的情况,卻足以為香港所思考。第一,是第三勢力與既有反對勢力的關係。台灣時代力量的得勝立委,包括黃國昌洪慈庸等人,皆有民進黨的讓路,才得以匯集足夠票源勝選;反觀同黨的邱顯智,卻因對決民進黨的資深立委柯建銘而敗北,可見第三勢力與既有反對勢力關係交集。第二,是第三勢力的方向內容。選舉結果顯示,主打諸項進步議題的綠社盟無法取得任何議席,但我們同樣可預期,綠黨過往多年在民間所發揮的組織和議題,始終是反映其韌性。如果香港的新興政治力量,需要真正成形,那除了挾聲勢以成一時之勝,還需要以實在內容強化基礎,以維持長遠而經考驗的發展。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