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 ,要在鬧市中尋找車位談何容易?好不容易「塞下塞下」才擠進一個停車場,結果入去後才驚覺停車場已滿座!箇中苦況不足為外人道。打算在本月底面世的手機應用程式(apps)TingPark停泊,致力為用家搜羅停車場的即時車位資訊,TingPark創辦人之一的蕭銘漢(Jason)表示:「為什麼要人家『估估下』停車場還有沒有空位?我們正正想做一個東西,令大家省卻『估估下』的過程。」
深受泊車之苦的Jason指,香港的泊車環境並不體貼用家需要,他以上海作為例子,上海的商場需要在數百米以外的地方表明停車場剩餘車位,令駕駛人士不用白駛一趟。「香港的停車場一般在建築物內,像mega box便是0至14樓為停車場,尋找車位相當困難。在建築物內的車位數據可以如何展示出來呢?我們如何可以不用駛進停車場、繞來繞去找車位呢?」一連串的問題,促使他去創立TingPark以解決泊車問題。
按車位比例安裝感應器 成本大減
TingPark的運作系統,乃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三角原理(Triangulation),只需三點便可準確預測車位即時情況。首先TingPark會在停車場安裝感應器,當有車輛進出時,感應器便會即時傳送相關數據到TingPark在Amazon雲端服務器、最後由用戶的手機接收。
目前不少大商場附設的停車場,本身已經設有感應器、提供即時車位資料,TingPark如何突圍而出?為此,Jason解釋道:「(大商場)每個車位設有一個感應器,但最大問題是太貴,非甲級停車場根本沒有這個預算。我們需要一個相對技術較低、但大眾能夠負擔得起的設備。」他指出,大商場使用的感應器每個成本大概500至1000美元(即3900至7800港元),視乎牌子而定。而TingPark採用的設備,每個售價約200港元,卻不需要每個車位安裝一個感應器。
以一個位於土瓜灣的兩層停車場為例,該停車場共有200個車位,而TingPark僅安裝17個感應器便足夠,感應器與車位的比例約1:11(比例按不同場地而有所調整),即整個停車場只需花3400元便可擁有即時車位資訊。
App內設附近商家廣告
200港元對數百美元,兩者差額整整二、三十倍。原來,該設備於深圳製造,成本較低,據他們測試結果,料設備可用3至5年不等。Jason指出,生產設備本身並不複雜,最難是研發背後的軟件配套。
故此,加上研發及系統成本,200港元屬蝕本價,「我們想用最低價格、最優惠的安排去鼓勵一般停車場做這件事(提供即時車位資訊)。」
當然,TingPark收入來源並非靠銷售設備,而是來自位本式廣告(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通過用家使用TingPark apps,可即時掌握用家身處位置 ,並提供附近商戶的宣傳資料,商戶在TingPark下的廣告,便是他們的收入來源。Jason解釋:「用這種形式賣廣告賺錢(潛力)是非常強大的,因為用戶第一身就在附近,不需要再派傳單,而是針對性地得知用戶身處位置。用這個方式去賺錢,所以才以低價出售設備。」
停車場自顧自做 不便駕駛者
價錢雖然相宜,但要說服不同停車場及商場合作卻非易事。有商場發展商、停車場公司對TingPark深感興趣,亦有些公司管理層認為他們區區一間Startup無助改變現况。
Jason苦笑說:「大家都自顧自做即時泊車資訊系統,令駕駛人士需要下載10個、8個apps才可以解決泊車問題,一般駕駛人士都會覺得,如果你只給我一個解決方法就好了,我不需要那麼多apps。」助停車場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停車場使用率,為駕駛人士解決泊車問題,正是TingPark創立的本意。
目前TingPark在全港安裝了約80個感應器,其資料庫則整合了200個停車場的即時空位資訊,以及600至700個沒有即時車位感應設備的停車場資料,可配合TingPark的物聯網(IOT),資料庫全由Jason的拍檔Robert寫程式和algorithm(演算法)建立。 Jason指出,若停車場已經安裝了感應器,可以將相關數據給與他們的平台整合;但若果沒有,他們可以代為安裝。
TingPark能否成功仍屬未知之數,但Jason笑言:「車都愈來愈smart啦,100年前的老爺車都進化到Tesla model S,但停車場100年來卻相差無幾,令我見到商機,希望我這個想法是對的。」
明報記者
[溫婉婷 新經濟新天地]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