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2015年中國經濟年報近期出爐,6.9%的增速見25年來新低。高層冀望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加碼以穩定宏觀經濟,但從減稅和增支這兩大方面來看,真正做到這一點難上加難。
「錢袋」縮水 減稅難
中國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繼2014年跌破兩位數後,2015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速進一步降至8%。除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和工業低迷外,官方不斷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也是一大原因。僅去年9月推出的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範圍一項,當年即可實現減稅50億元(人民幣•下同)。
因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加大,2016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速料將繼續下探。財政部長樓繼偉日前坦言,今後一個時期財政收入潛在增長率下降,「收入形勢將更嚴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把降低企業成本列為今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一,要求實行減稅政策。但政府財力直接關係到宏觀調控的能力,在「錢袋子」縮水的情况下,將減稅「進行到底」頗有難度。一個例子是,2015年官方曾計劃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但因對財政收入衝擊較大而未如期實現。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長胡怡建稱,考慮到此前已推出多輪減稅政策,且財政收入緊張,「今後繼續減稅的空間已經不大」。
加大支出力度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必然要求。2016年中國經濟急需花錢之處甚眾,從化解過剩產能,保障失業者生活,到投資基礎設施,穩定經濟增長,再到打扶貧「攻堅戰」,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無不需要財政支出加碼。
但受體制機制以及財力制約,要滿足這些要求絕非易事。2015年前11個月,中國財政收支缺口已逾1萬億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財政還有盈餘3000多億元。
調整支出 知易行難
樓繼偉曾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稱,目前「支出結構僵化、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高」問題突出,中長期「支出壓力很大」。
對此,樓繼偉的應對思路是調整支出結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央基建投資集中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案推廣力度,牽引帶動社會投資;在民生領域,按「保基本、可持續」原則安排支出,嚴格控制提標增幅,搞「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但這些計劃知易行難。胡怡建表示,中央基建投資若真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則投資增速很有可能顯著滑坡,這無疑對穩增長不利。PPP項目需獲市場認可,非官方一廂情願即可上馬,故落地率短期內也難出現「井噴」。
至於民生支出,從來就不單純是經濟問題。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養老、醫療、最低工資標準等提標幅度一旦顯著抬升,就很難下降。特別是在經濟增速降低,民眾信心不足之時,嚴控民生支出提標增幅更需謹慎。
在此情况下,中國官方如何將支出調整落到實處,在保證重點的同時協調處理各方面需求,有待觀察。
馮其十
「錢袋」縮水 減稅難
中國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繼2014年跌破兩位數後,2015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速進一步降至8%。除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和工業低迷外,官方不斷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也是一大原因。僅去年9月推出的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範圍一項,當年即可實現減稅50億元(人民幣•下同)。
因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加大,2016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速料將繼續下探。財政部長樓繼偉日前坦言,今後一個時期財政收入潛在增長率下降,「收入形勢將更嚴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把降低企業成本列為今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一,要求實行減稅政策。但政府財力直接關係到宏觀調控的能力,在「錢袋子」縮水的情况下,將減稅「進行到底」頗有難度。一個例子是,2015年官方曾計劃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但因對財政收入衝擊較大而未如期實現。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長胡怡建稱,考慮到此前已推出多輪減稅政策,且財政收入緊張,「今後繼續減稅的空間已經不大」。
加大支出力度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必然要求。2016年中國經濟急需花錢之處甚眾,從化解過剩產能,保障失業者生活,到投資基礎設施,穩定經濟增長,再到打扶貧「攻堅戰」,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無不需要財政支出加碼。
但受體制機制以及財力制約,要滿足這些要求絕非易事。2015年前11個月,中國財政收支缺口已逾1萬億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財政還有盈餘3000多億元。
調整支出 知易行難
樓繼偉曾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稱,目前「支出結構僵化、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高」問題突出,中長期「支出壓力很大」。
對此,樓繼偉的應對思路是調整支出結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央基建投資集中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案推廣力度,牽引帶動社會投資;在民生領域,按「保基本、可持續」原則安排支出,嚴格控制提標增幅,搞「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但這些計劃知易行難。胡怡建表示,中央基建投資若真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則投資增速很有可能顯著滑坡,這無疑對穩增長不利。PPP項目需獲市場認可,非官方一廂情願即可上馬,故落地率短期內也難出現「井噴」。
至於民生支出,從來就不單純是經濟問題。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養老、醫療、最低工資標準等提標幅度一旦顯著抬升,就很難下降。特別是在經濟增速降低,民眾信心不足之時,嚴控民生支出提標增幅更需謹慎。
在此情况下,中國官方如何將支出調整落到實處,在保證重點的同時協調處理各方面需求,有待觀察。
馮其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