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去那裏要遭遇邊防軍的攔截、警犬的追捕、渡海遇上的風浪,有可能葬身魚腹。遇到親人要去那裏,家人寢食難安,即使過去了,家裏的人還是提心吊膽,男人擔心妻子被勾引,父母擔心兒女學壞,妻子怕丈夫另找新歡。」
「全部都是謊言。在那裏做乞丐比我們這邊好很多,只要你幹活,就能有飯吃。我接觸到很多過去的人,哭,卻沒有一個後悔。」
他撲通一聲跳進海裏,往有光的彼岸游去。大浪捲至,他被迫喝下了幾口腥臭的海水,雖然已經游離岸邊,但耳後豬欄與堆填區的臭味仍然揮之不去——這是香港的下白泥,三十年前,蕭偉恒父親偷渡上岸的地方。在秋夏交替的夜晚,他在岸上脫去外衣,像父親一樣試圖往遠方的夜明珠游去,不同的是有光的地方不叫香港,而是深圳。
「我的鄉下在廣州。
小時候阿爸就跟我說他偷渡到香港的故事。
那年,他二十多歲,像當時很多大陸人一樣,
他千方百計嘗試想偷渡到香港。
他是一個喜歡整色整水、常常思考的人,
渴望一個更自由的地方。
但父親第一次偷渡去到深圳就被人拉了回去,
因為深圳像邊防禁區,
靠近深圳又沒有深圳居民證的人會被當成偷渡客。
第一次偷渡,
他連海水也未掂到就已經被迫返屋企,
第二次才游到下白泥登岸。」
「那裏」無比光猛,「這裏」餘下漆黑
獅子山下,蕭偉恒的父親落地生根,成家立室,在一間玩具廠裏當廠長,過年過節就會帶他們一家人回到廣州的鄉下,提着大包小包,柴米油鹽,連紙巾廁紙也會買去分送內地的親友。長大後,蕭偉恒問父親如果有天離開人世,會想葬在哪。「阿爸答我,想葬回鄉下」,他說,父親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但不時仍惦念家鄉,似乎永遠忘不了廣州——「有次回鄉,阿爸帶我到廣州一個公園,說以前他和大伯會跳進那條河中游水」。隨他長大,父親沒有再把偷渡往事掛在口邊,那片無盡的黑海就在蕭偉恒的腦海漸漸遠去。二○一二年,他搬進元朗,在進出市區時在車窗外望到深圳蛇口。記憶中的鄉下明明好遠,一家人坐旅遊巴總要搖足半天才到,為什麼如今深圳卻在車窗之外?那刻他才發現兩地的距離原來一直在變化。「升上中學後,我們一家回鄉開始兩手空空,大陸那邊當時已經什麼都不缺,不需我們再帶什麼上去。而現在,在大陸生活的人分分鐘經濟與生活條件上都比我們好,阿爸口中的偷渡亦不復存在了好多年。」
光在那裏,卻游不到岸
他在書店中看到陳秉安的《大逃港》,書中提及當年熱門偷渡上岸點,於是在十三年前他根據書本,自香港西北面沿着海岸線的邊境拍照,作為他當時的碩士論文的作品。有晚,蕭偉恒打算在父親當年上岸的下白泥游到深圳去,黑色的海裏,浪花倒映出對岸的夜燈,閃閃生光,他無法在汪洋大海中壓抑恐懼,最後始終沒有游到對岸。回家後,他把《大逃港》中偷渡客的對白加進在海上拍到的影片內,化為字幕,並將對話中的「香港」與「大陸」改為「那裏」和「這裏」——看着影片中深圳對岸的白光,重讀幾十年前的對話,諷刺的是,當時偷渡客千方百計想來到的「那裏」現在一步步失去自由,經濟大不如昔,只剩民怨;而當年,他們想要逃離的「這裏」卻急促發展,成為土豪天下,如座金山。除了下白泥,蕭偉恒又到了尖鼻嘴,經過劉夢熊當年偷渡望着的光——尖鼻嘴警署燈塔,「以前的人說偷渡分不到方向時,只要朝有光的地方游去,那裏便是香港。但當時我站在這些邊界之中,光的地方卻是大陸。」蕭偉恒說。
兩個沙頭角 一半光,一半黑
接下來,他去過梧桐河、沙頭角、東坪洲和料壆村等地蒐集資料,四出打聽,最後成為半個「偷渡專家」,「當時成功上岸的偷渡客主要來自香港西北面的水域。那裏是深圳后海灣,海岸線長,軍力分散,水流也較慢,而東北邊的東坪洲雖接近大陸,但海灣狹窄,水流較急,又多鯊魚,好多人游水時被鯊魚咬死,就算沒有遇到鯊魚,岸上也有很多民兵和解放軍,二十四小時嚴密監視有否偷渡客。聽東坪洲村長說,當年在東坪洲的沙灘上幾乎朝朝也見到人屍。」蕭偉恒說。除了游水外,有人會循陸路而來,在羅湖旁邊的村莊、沼澤和沙頭角步行而至。蕭偉恒在沙頭角的對岸拍照——一八九八年,英政府租借新界,將沙頭角一條已經乾涸的河流劃為中英地界,沙頭角被一分為二,一半在香港,一半留在深圳。在他的照片下,大陸沙頭角光得很,香港沙頭角卻漆黑一片,他看着照片,臆想居住在香港沙頭角的村民,會不會本來有親友住在沙頭角的另一邊,因為歷史變故,住在同一條村的人最後卻一邊是大陸人,一邊成為香港人,並在這段時間彼此看着對方轉變:大陸沙頭角因靠近香港而益發繁榮,但香港沙頭角因位處邊境卻不被開發。
鐵絲網不見了 消失的邊界
他把相片和影片名為《境內景外》。照片中對岸燈光無比耀眼,不少人像當年的偷渡客一樣,窺探對岸的財富與繁榮,如今想要「掘金」卻毋須攀山涉水,如廣告所云,十多分鐘車程便可直達羅湖口岸,歡迎你箍牙整容,投資置房,娶妻生子,長居內地。隨中港人口流動頻繁和回歸日久,香港與內地的邊界地景亦改變不少。蕭偉恒最近回到兩年前拍照的幾個岸點,發現伴隨着禁區的開放,中港邊界已經模糊,當中改變最多的是上水料壆村。料壆村於二○一三年被解禁,當年他初次踏足就被邊境兩邊的鐵絲網嚇倒。「那裏就像侏羅紀公園,兩邊圍起了高高的欄杆,中間是狹窄的車道,管制區內邊界分明,互相抗衡」。可是今天他故地重遊,村內的鐵絲網已經消失不見,他像去了郊遊,在一片荒草堆中,看到對面的大陸愈來愈近,也愈來愈遠。站在草堆中,深圳就在眼前,他開始思索父親當年偷渡的誘因是否仍然存在。「看着對岸的富裕,父親會當初後悔偷渡到香港嗎?如果父親沒有偷渡成功,我現在會是個廣州人。但如果我不是香港人,哪我又會是個怎樣的人?」
我是世界公民 對國家歸屬感不大
蕭偉恒於八十年代出生,成長於英治時期的香港,剛懂性便目見香港回歸,到思考身分認同時,香港已由中國管治。「但我對國家的歸屬感一直不大,我覺得我是世界公民,我不止關心中國和香港,也同時關心世界在發生什麼事。看着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我想的是他們和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他從小夢想當記者,最後誤打誤撞執起相機,愛上攝影。大學時,同讀創意媒體的同學多數做part time攝影師,他卻選擇當迪士尼員工,專責叫人排隊,天天對着內地遊客,三年間大小二便都見識過。「明明廁所就在旁邊,但他們硬是要在花槽上去,不止小朋友,大人也一樣。好聲好氣叫他們排隊,他們不聽,鬧住叫他們排隊,他們先識排」。沒有憤恨,回憶只令他哭笑不得。「細個讀書,班上總有幾個新移民,當時不覺得反感,覺得他們是為家庭重聚,加上他們很勤力,也實幹,不會濫用香港的福利,大概是因為當時中國未曾急促城市化,很多人以務農維生,於是來到香港也會憑雙手養活自己。但近年中國經濟發展得太快,人們發現搵錢有很多途徑,動不動就想鑽空子,而忘卻了別人的感受。有時,我會去想他們也是不是『被迫』的?他們真的喜歡做蝗蟲,鑽空子轉到極點嗎?」對着這群於對岸蜂擁而來的彼岸人,他心情矛盾。
境內景外 從軍營到石屎森林
離開邊境以後,他轉而拍攝軍營。解放軍軍營像一頭沉默的巨獸,無聲潛處在城市一角,閘門外多數站上提槍的軍人,平日營外大門緊閉,只偶然駛出蓋上綠布的大貨車,理了平頭的解放軍在車上探頭張望路上風景,與過路的香港人面面相覷。蕭偉恒隔着圍欄窺探裏面一切,「如果邊境是香港的外圍邊界,那麼軍營就是香港內圍的邊界」,他決定延續《境內景外》,從距離中思考身分,到不同的軍營拍照,再運用機械裝置把零碎又斷續的影像重組,將一張張相片化成揭頁短片。這個裝置作品反映了中國解放軍軍營雖矗立香港,但營內世界被關在重重的樹影之下,並圍上香港人無法靠近的鐵網,像香港與中國一道非物理可計算的遙遠距離,故名為《捉不到》。在這之前,他的大學畢業作品《X》拍攝了地鐵的車卡、機場登機櫃前的隊伍、活人住的高樓與死人住的墳場,以表現人在被計劃的空間內的生活情况;畢業後,在攝影作品《逐「綠」都市》中,他以紅外線攝影方法拍攝市區樹木,利用紅外線攝影下葉綠素呈現的金黃色,歌頌石屎森林內大自然的頑強;後來參加以「空氣」為題的攝影比賽,他在馬路旁收集長期吸收廢氣的花草,於黑暗中拍下它們枯乾、殘敗的肢骸,最後獲到2014年WYNG大師攝影獎。
「香港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人們習慣依賴傳媒的解說,缺乏空間思考和自省。我想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思考空間,而不直接表現資訊。對現在的香港而言,引發反思比提供資訊更加重要。對我而言,攝影不止是我的興趣,亦是我對世界表現個人看法的形式。」踏入而立之年,他剛為人父,與他的父親不同,蕭偉恒對中國內地感覺陌生,他不曾偷渡,亦沒有成功游至對岸——但他與父親一樣有着自己的時代故事,足以與下一代分享:他是家族中的第二代香港人,八十年代出生,當時正值中英談判,大量港人移民外國,九龍城寨在九三年拆淨,其後他又見證了九七回歸,金融海嘯、○三沙士,雨傘運動……
文㼄懦捎@
圖足f賢、受訪者提供
編輯瘬移憪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全部都是謊言。在那裏做乞丐比我們這邊好很多,只要你幹活,就能有飯吃。我接觸到很多過去的人,哭,卻沒有一個後悔。」
他撲通一聲跳進海裏,往有光的彼岸游去。大浪捲至,他被迫喝下了幾口腥臭的海水,雖然已經游離岸邊,但耳後豬欄與堆填區的臭味仍然揮之不去——這是香港的下白泥,三十年前,蕭偉恒父親偷渡上岸的地方。在秋夏交替的夜晚,他在岸上脫去外衣,像父親一樣試圖往遠方的夜明珠游去,不同的是有光的地方不叫香港,而是深圳。
「我的鄉下在廣州。
小時候阿爸就跟我說他偷渡到香港的故事。
那年,他二十多歲,像當時很多大陸人一樣,
他千方百計嘗試想偷渡到香港。
他是一個喜歡整色整水、常常思考的人,
渴望一個更自由的地方。
但父親第一次偷渡去到深圳就被人拉了回去,
因為深圳像邊防禁區,
靠近深圳又沒有深圳居民證的人會被當成偷渡客。
第一次偷渡,
他連海水也未掂到就已經被迫返屋企,
第二次才游到下白泥登岸。」
「那裏」無比光猛,「這裏」餘下漆黑
獅子山下,蕭偉恒的父親落地生根,成家立室,在一間玩具廠裏當廠長,過年過節就會帶他們一家人回到廣州的鄉下,提着大包小包,柴米油鹽,連紙巾廁紙也會買去分送內地的親友。長大後,蕭偉恒問父親如果有天離開人世,會想葬在哪。「阿爸答我,想葬回鄉下」,他說,父親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但不時仍惦念家鄉,似乎永遠忘不了廣州——「有次回鄉,阿爸帶我到廣州一個公園,說以前他和大伯會跳進那條河中游水」。隨他長大,父親沒有再把偷渡往事掛在口邊,那片無盡的黑海就在蕭偉恒的腦海漸漸遠去。二○一二年,他搬進元朗,在進出市區時在車窗外望到深圳蛇口。記憶中的鄉下明明好遠,一家人坐旅遊巴總要搖足半天才到,為什麼如今深圳卻在車窗之外?那刻他才發現兩地的距離原來一直在變化。「升上中學後,我們一家回鄉開始兩手空空,大陸那邊當時已經什麼都不缺,不需我們再帶什麼上去。而現在,在大陸生活的人分分鐘經濟與生活條件上都比我們好,阿爸口中的偷渡亦不復存在了好多年。」
光在那裏,卻游不到岸
他在書店中看到陳秉安的《大逃港》,書中提及當年熱門偷渡上岸點,於是在十三年前他根據書本,自香港西北面沿着海岸線的邊境拍照,作為他當時的碩士論文的作品。有晚,蕭偉恒打算在父親當年上岸的下白泥游到深圳去,黑色的海裏,浪花倒映出對岸的夜燈,閃閃生光,他無法在汪洋大海中壓抑恐懼,最後始終沒有游到對岸。回家後,他把《大逃港》中偷渡客的對白加進在海上拍到的影片內,化為字幕,並將對話中的「香港」與「大陸」改為「那裏」和「這裏」——看着影片中深圳對岸的白光,重讀幾十年前的對話,諷刺的是,當時偷渡客千方百計想來到的「那裏」現在一步步失去自由,經濟大不如昔,只剩民怨;而當年,他們想要逃離的「這裏」卻急促發展,成為土豪天下,如座金山。除了下白泥,蕭偉恒又到了尖鼻嘴,經過劉夢熊當年偷渡望着的光——尖鼻嘴警署燈塔,「以前的人說偷渡分不到方向時,只要朝有光的地方游去,那裏便是香港。但當時我站在這些邊界之中,光的地方卻是大陸。」蕭偉恒說。
兩個沙頭角 一半光,一半黑
接下來,他去過梧桐河、沙頭角、東坪洲和料壆村等地蒐集資料,四出打聽,最後成為半個「偷渡專家」,「當時成功上岸的偷渡客主要來自香港西北面的水域。那裏是深圳后海灣,海岸線長,軍力分散,水流也較慢,而東北邊的東坪洲雖接近大陸,但海灣狹窄,水流較急,又多鯊魚,好多人游水時被鯊魚咬死,就算沒有遇到鯊魚,岸上也有很多民兵和解放軍,二十四小時嚴密監視有否偷渡客。聽東坪洲村長說,當年在東坪洲的沙灘上幾乎朝朝也見到人屍。」蕭偉恒說。除了游水外,有人會循陸路而來,在羅湖旁邊的村莊、沼澤和沙頭角步行而至。蕭偉恒在沙頭角的對岸拍照——一八九八年,英政府租借新界,將沙頭角一條已經乾涸的河流劃為中英地界,沙頭角被一分為二,一半在香港,一半留在深圳。在他的照片下,大陸沙頭角光得很,香港沙頭角卻漆黑一片,他看着照片,臆想居住在香港沙頭角的村民,會不會本來有親友住在沙頭角的另一邊,因為歷史變故,住在同一條村的人最後卻一邊是大陸人,一邊成為香港人,並在這段時間彼此看着對方轉變:大陸沙頭角因靠近香港而益發繁榮,但香港沙頭角因位處邊境卻不被開發。
鐵絲網不見了 消失的邊界
他把相片和影片名為《境內景外》。照片中對岸燈光無比耀眼,不少人像當年的偷渡客一樣,窺探對岸的財富與繁榮,如今想要「掘金」卻毋須攀山涉水,如廣告所云,十多分鐘車程便可直達羅湖口岸,歡迎你箍牙整容,投資置房,娶妻生子,長居內地。隨中港人口流動頻繁和回歸日久,香港與內地的邊界地景亦改變不少。蕭偉恒最近回到兩年前拍照的幾個岸點,發現伴隨着禁區的開放,中港邊界已經模糊,當中改變最多的是上水料壆村。料壆村於二○一三年被解禁,當年他初次踏足就被邊境兩邊的鐵絲網嚇倒。「那裏就像侏羅紀公園,兩邊圍起了高高的欄杆,中間是狹窄的車道,管制區內邊界分明,互相抗衡」。可是今天他故地重遊,村內的鐵絲網已經消失不見,他像去了郊遊,在一片荒草堆中,看到對面的大陸愈來愈近,也愈來愈遠。站在草堆中,深圳就在眼前,他開始思索父親當年偷渡的誘因是否仍然存在。「看着對岸的富裕,父親會當初後悔偷渡到香港嗎?如果父親沒有偷渡成功,我現在會是個廣州人。但如果我不是香港人,哪我又會是個怎樣的人?」
我是世界公民 對國家歸屬感不大
蕭偉恒於八十年代出生,成長於英治時期的香港,剛懂性便目見香港回歸,到思考身分認同時,香港已由中國管治。「但我對國家的歸屬感一直不大,我覺得我是世界公民,我不止關心中國和香港,也同時關心世界在發生什麼事。看着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我想的是他們和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他從小夢想當記者,最後誤打誤撞執起相機,愛上攝影。大學時,同讀創意媒體的同學多數做part time攝影師,他卻選擇當迪士尼員工,專責叫人排隊,天天對着內地遊客,三年間大小二便都見識過。「明明廁所就在旁邊,但他們硬是要在花槽上去,不止小朋友,大人也一樣。好聲好氣叫他們排隊,他們不聽,鬧住叫他們排隊,他們先識排」。沒有憤恨,回憶只令他哭笑不得。「細個讀書,班上總有幾個新移民,當時不覺得反感,覺得他們是為家庭重聚,加上他們很勤力,也實幹,不會濫用香港的福利,大概是因為當時中國未曾急促城市化,很多人以務農維生,於是來到香港也會憑雙手養活自己。但近年中國經濟發展得太快,人們發現搵錢有很多途徑,動不動就想鑽空子,而忘卻了別人的感受。有時,我會去想他們也是不是『被迫』的?他們真的喜歡做蝗蟲,鑽空子轉到極點嗎?」對着這群於對岸蜂擁而來的彼岸人,他心情矛盾。
境內景外 從軍營到石屎森林
離開邊境以後,他轉而拍攝軍營。解放軍軍營像一頭沉默的巨獸,無聲潛處在城市一角,閘門外多數站上提槍的軍人,平日營外大門緊閉,只偶然駛出蓋上綠布的大貨車,理了平頭的解放軍在車上探頭張望路上風景,與過路的香港人面面相覷。蕭偉恒隔着圍欄窺探裏面一切,「如果邊境是香港的外圍邊界,那麼軍營就是香港內圍的邊界」,他決定延續《境內景外》,從距離中思考身分,到不同的軍營拍照,再運用機械裝置把零碎又斷續的影像重組,將一張張相片化成揭頁短片。這個裝置作品反映了中國解放軍軍營雖矗立香港,但營內世界被關在重重的樹影之下,並圍上香港人無法靠近的鐵網,像香港與中國一道非物理可計算的遙遠距離,故名為《捉不到》。在這之前,他的大學畢業作品《X》拍攝了地鐵的車卡、機場登機櫃前的隊伍、活人住的高樓與死人住的墳場,以表現人在被計劃的空間內的生活情况;畢業後,在攝影作品《逐「綠」都市》中,他以紅外線攝影方法拍攝市區樹木,利用紅外線攝影下葉綠素呈現的金黃色,歌頌石屎森林內大自然的頑強;後來參加以「空氣」為題的攝影比賽,他在馬路旁收集長期吸收廢氣的花草,於黑暗中拍下它們枯乾、殘敗的肢骸,最後獲到2014年WYNG大師攝影獎。
「香港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人們習慣依賴傳媒的解說,缺乏空間思考和自省。我想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思考空間,而不直接表現資訊。對現在的香港而言,引發反思比提供資訊更加重要。對我而言,攝影不止是我的興趣,亦是我對世界表現個人看法的形式。」踏入而立之年,他剛為人父,與他的父親不同,蕭偉恒對中國內地感覺陌生,他不曾偷渡,亦沒有成功游至對岸——但他與父親一樣有着自己的時代故事,足以與下一代分享:他是家族中的第二代香港人,八十年代出生,當時正值中英談判,大量港人移民外國,九龍城寨在九三年拆淨,其後他又見證了九七回歸,金融海嘯、○三沙士,雨傘運動……
文㼄懦捎@
圖足f賢、受訪者提供
編輯瘬移憪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