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國樑:軍委變身總司令部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23日 06:35
2016年01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軍事改革重炮連連,國防部發言人稱,總參謀部已改為聯合參謀部,過去行之多年的稱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改名為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簡稱軍委聯參部)。消息又透露,總參謀長一識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稱謂是參謀長。此外,原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也改名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簡稱軍委政工部),總政治部主任之稱也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稱謂是政工部主任。至於總後勤部則改為後勤保障部,首長依舊稱部長。


改革後,參、政、後三大部雖然仍然存在,但權力大幅削弱,「雖置三公,權歸台閣」,中央軍委便大權獨攬,成為貨真價實的總司令部,軍委主席便是當然的總司令。這個做法完全合憲,中國憲法規定:國家軍委統率全國武裝力量,國家軍委實行主席負責制。這也與世界各大國的規定基本一致,即最高領導人為武裝力量總司令。


「總裝」打回原形 科委打造「神器」

歷史上,解放軍並沒有總裝備部。毛鄧時代,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防工業委員會是分開的,後來合併為國防科工委,直至1998年,才以國防科工委為基礎成立了總裝備部。但這種合併並不符合現實的要求,重新分開是合理的。大家知道,軍事技術要領先於人,就必須要有前瞻性,科委獨立出來才可以加強基礎科學、前沿學科的研究,才可以全力研發新概念的「護國神器」,例如高超音速飛行器等太空武器。至於新的軍委裝備發展部,除負責裝備的採購和鑑定外,還負有指導國防工業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技術發展等工作。


改革後的中央軍委將包括有15個職能部,即所謂的「七部(廳)、三委、五直屬機構」。除上述四部外,七部廳還包括訓練管理部、國防動員部,以及軍委辦公廳。


新成立的訓練管理部,原是總參謀部的下屬機構,現在獨立出來,參謀機構便可專注於戰略研究和戰役組織工作,而軍事訓練也變得更為專業化了。


國防動員部也是由總參獨立出來的一個部,原稱總參動員部,部長為少將職級。國務院有一個法定機構——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主任由總理兼任,第一任是時任總理的李鵬。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由政府各部、政協、團中央,以及解放軍、武警等相關部門組成,日常工作由秘書長負責。但秘書長只是擔任協調的角色,不會有多大作用,現在的國防動員部才真正是國防動員的常設機構,這有利戰時國防動員的效率,並有效管理預備役人員及其再訓練工作。


三委則包括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簡稱軍委紀委;中央軍委政法委員會,簡稱軍委政法委;另一個是上文所說的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軍委科委或軍委科技委。政法委負責管理軍事法院和軍事檢察院等軍中司法部門。


兩直屬機構 負特殊任務

除上述七部(廳)、三委外,中央軍委還有5個直屬機構,包括:戰略規劃辦公室、改革和編制辦公室、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軍委審計署、軍委機關事務管理總局。


先講後3個,第一個是審計署,審計署原屬總後勤部,現在顯然提升了其地位,與15職能部平級,也就有利於審計工作的進行,可以說是習近平領導反軍內貪腐的重要成果之一。第二個是機關事務管理總局,原來四總部的機關事務管理機構是定制,主要管理車輛、房屋等資產,現在削平了四總部的山頭,成立總局管理是理所當然的安排,這也有利於合理使用資產和杜絕貪腐根源。第三個是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相信包括原來的維和事務、軍援和軍貿等部門,現在將其統而合之,是消腫的一個措施。目前,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已名揚天下,雖然原軍委外事辦公室和國防部外事辦公室是一套班子兩個招牌,現在取消一個招牌可避免造成混亂。


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的設立顯然是一項創舉,過去並沒有統一的戰略規劃部門,這對一個大國而言是天大的笑話。為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該辦公室另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制訂各種預案。


軍委改革和編制辦公室同樣是一項創舉,美國的一個類似機構很能說明其特性。美國是進行軍事改革最多、最頻繁的國家,但並沒有一個名為改革的機構,其所有改革都由陸、海、空三軍各自的條令條例司令部負責,例如陸軍的「師改旅」工作。美國陸軍這一機構名為陸軍軍訓和條令條例司令部,其工作也包括指導軍隊的訓練。出人意表的是,美國陸軍軍訓和條令條例司令部的司令經常由四星上將出任,可知其絕非是無足輕重的部門。


因此,新的軍委改革和編制辦公室絕不是軍改完成後便取消、「事過境遷」的機構,而是中國軍隊不斷改革的設計師,是一個常態化機構,並負責軍隊的編制、條令和條例的制訂工作。


削七成職能部 年輕校尉任主官

資料顯示,過去軍委和四總部(一級部)下轄43個職能部(二級部),總參有14個正軍級二級部,總政有10個正軍級二級部,總後有8個正軍級二級部,總裝有9個正軍級二級部,軍委直轄兩個,加上四總部,僅一級部、二級部便達47個,這47個職能部現被15個職能部代替,足足削減了七成之多。


而且,過去「部中有部」,所謂「兒子部」、「孫子部」不計其數,多年前的資料顯示,僅正副部長便有數百人,將軍471名,而武警各部門的將軍也有100名之多。至於野戰部隊的軍官,只有18個集團軍的主官,個別副軍級軍官才可擠入將軍之列,而作為軍隊支柱的師級、旅級主官,帶將軍銜者絕無僅有。


據透露,日後15個職能部下屬部門不再稱部,而是依級設局、處、科。屆時,各級主官將由年輕有為的校、尉軍官充任,將那些不懂打仗、靠關係升官的「三門(家門——校門——總部門)將軍」掃地出門。


國防部職能或明顯提升

1954年中國第一部憲法規定,國防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又規定國防委員會主席由國家主席兼任,這是參照西方大國的做法。在憲法說明中,原中央人民政府變為國務院,原總司令變為國防部長,但史料顯示,戰爭期間的軍委主席毛澤東是實際的總司令,朱德是名義上的總司令、實際上的總參謀長,憲法的說明是依據民眾這個習慣理解作出說明。


後來在執行上,國防部長只是負責日常工作,但權力依然很大,例如彭德懷、林彪任國防部長時。到1982年頒布新憲法後,國防部長名稱沒有變,但職權愈來愈少,最後成為今天只是一個禮儀上的職務。


這次軍事改革,根據習近平「依憲治國」的理念,據聞將一定程度上恢復國防部長的職權,其主要職責就是編制、申請和管理軍費,並擔任軍委主席的軍事幕僚,亦即是首席參謀的角色。目的是從憲制上杜絕貪腐的可能,國防部長接受國務院和軍委雙重領導,並受人大的監督。


作者是香港軍事評論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