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志平:補齊香港民生短板:兩極社會需向中間靠近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21日 06:35
2016年01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內地網上紛轉〈習近平眼中的六大民生「短板」,將如何補齊〉的文章。在習近平的眼中,民生短板包括六大方面:就業、脫貧、教育、收入、健康、養老。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補短板將作為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點。


香港也有民生短板。去年年末,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赴京述職,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都對他提出希望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要求。查閱過往中央領導對香港的講話,2013年習近平在峇里島會見梁振英、2014年梁振英北京述職,習近平的講話裏都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要求。


習近平講話點中香港深層次問題的穴道。中央如此關注,香港民生的短板將如何補齊呢?


所謂民生,即普羅百姓每天的生活。體現在醫、食、住、行、教育、就業、養老7個方面,缺一不可。在香港政府,是7個部門分管這7件大事。醫管局、食環署、房委會、運輸署、教育局、勞工處、社福署,均各行一套。


兩極社會形成金錢屏障

當前的香港社會,是資本主義的功利社會;同時,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也逐漸推行一些社會福利政策。這種狀况的演變前後經歷了百多年。但本質上,香港一直是一個兩極化的社會。富人的社會和窮人的社會。


在港英早期,香港華洋分治,形成兩極制度:富人的制度和窮人的制度。他們各自在半山的別墅或水邊的棚屋演繹着強烈反差的兩個世界。但這樣的社會結構是不可持續的。為穩定華人社會,避免大多數人反抗,港英要求華人買辦出錢辦一些社會福利,比如東華三院、保良局等等。


如此香港的兩極社會形成一個金錢屏障:有錢人充分享受資本主義的市場化,所有的東西,包括服務都可以通過金錢來購買,但佔絕大多數的窮人只能去擠有限的社會福利。比如醫療,有錢人可以付費隨時到任何一家私家醫院看病,但窮人只能等候甚至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到公立醫院看病。住房亦如此,有錢可以隨意買李嘉誠、新鴻基的樓盤;沒錢,只好輪候公屋,接受政府嚴苛的審查。


時至今日,香港的兩極社會現象依然沒變。香港的不少社會矛盾,與之有莫大的關係。香港的民生短板就體現在這裏。要如何解決、如何補齊呢?


缺上流平台 中產階層縮小

1970年代左右,隨着經濟社會發展,香港出現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那就是中產階級。他們是專業人士,高學歷、有理想。當時的港英政府、英資集團、華人資本家,都對這一階層的產生表示肯定,因為他們明白,這一階層的出現對於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這個階層的出現,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衝了貧與富之間的深深壕溝。中產者既是市場產品的購買者,也部分分享社會福利,但更多是靠自己的努力。他們成為貧窮人家孩子嚮往的榜樣。


可惜的是,這個階層這些年呈現縮小的趨勢。原因除了回歸前樓市泡沫致一批中產損失慘重外,香港經濟轉型不成功、產業結構單一,令更多有理想者缺乏向上流動的平台是一大肇因。由此香港貧富壕溝繼續拉寬,社會對立也日益加深。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香港的當務之急。而讓兩極向中間靠近,應該是香港解決民生短板的重點方向之一:富人通過稅收、捐贈等令財富在社會上進行再分配;窮人通過各種途徑向上流動。由此填補貧富差距的巨大鴻溝,逐漸打破兩極社會的尖銳對立,走向一個相對穩定平和的社會。


一個和諧的環境既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利於民眾安居樂業——包括任何階層。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