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港元貶值觸動神經 金融市場再起波濤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21日 06:35
2016年01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港元匯價持續下跌,反映資金流向美元。從趨勢看來,港元按聯繫匯率觸及7.85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啟動機制買入港元、沽售美元的操作,將為期不遠。另外,元旦以來隨着港元異動,港股亦顯著下跌,這種匯股齊跌的情况,表徵與1997、98年金融風暴相似。本港金融市場會否再經歷大動盪,包括國際大鱷會否食髓知味再狙擊港元、政府與監管當局能否妥善應對等,值得密切關注。不過,目前的金融局面,再一次突顯本港是否應該繼續沿用聯繫匯率的問題。


人民幣稍喘定

港元接連捱沽

近期人民幣持續貶值,吸引了國際的注意力。內地當局為穩定人民幣匯率,採取了多項嚴防資金外流的措施,加上相信央行曾經入市干預,這兩天人民幣匯率穩定了下來,止住了跌勢。但是,一波既平、一波又起,貶值之風颳到港元,情况是否涉及輪流炒作,無法證實,卻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去年12月中旬,美國聯儲局法定加息之時,按聯繫匯率機制港元理應跟隨。不過,當時本港銀行系統結餘約達4000億元,所以並未加息,近日港元匯價下跌甚急,已經跌穿7.82水平,拆息抽升,現在當局給出的理由是港美息差擴闊,資金流向美元,令港元兌美元轉弱,云云。據昨午外電報道,1年期港元遠匯已經急跌至7.89水平,即是有投資者預期港元持續貶值,情况已非息差擴闊那麼簡單,而是有投資者(未知道是否國際大鱷)在「賭」港元與美元脫鈎。可以說,港元或許已經成為某些人進行金融博弈的其中一張牌,事態性質就嚴重得多了。


今年環球經濟低迷,IMF調低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在美元加息、中國經濟放緩、新興市場資金撤出的陰霾下,不排除會導致個別國家地區爆發危機,進而出現區域性甚至全球系統性金融動盪。綜合而言,看不到任何利好因素。目前全球經濟與金融景况,完全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帶頭「印銀紙」救銀行、救經濟的後遺症。過去幾年,數以十萬億美元計打造出來的市場虛假繁榮,在美國決定加息之後宣告結束;今次虛假繁榮規模巨大,市場大量水分怎樣擠出來等,過去沒有先例可援,聯儲局的加息行動,當然以美國利益為考慮,其他國家地區如何在金融博弈中減少受損害,只能自求多福。


香港在可見的金融博弈中,處境十分尷尬。1983年制定聯繫匯率,港元與美元掛鈎之時,正值中英會談香港前途安排,人心動盪不安。聯繫匯率作為一個錨,確有穩定香港經濟和金融的作用,但隨着美元價值不斷下降,聯匯早已失去作為錨的功能。聯匯對本港還有什麼好處,政府一直只有籠統「行之有效」、「金融與經濟基石」等說法,具體如何,從未詳細向市民解釋。但是33年變幻,香港經濟對中國大陸與美國市場的依存度已經發生巨變,一成不變的聯匯制度不可能切合香港經濟、民生的實際需要。


美元走強偏弱

港元都無運行

香港實施聯繫匯率制度,從回歸以來所見,無論是美元強勢、弱勢,本港都不好過。今次美元強勢,港元仍然捱沽,陷身險境。另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出現通縮和經濟衰退,但是美國經濟好,使香港未能減息救市;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以超低利率救市,並推出量化寬鬆「印銀紙」救銀行、救市,香港因為背靠中國,經濟向好,即使資金氾濫之下,卻不能以加息來遏抑樓市,致使樓市泡沫愈吹愈大。事態顯示美元強勢,港元卻是弱勢,而且可能要承受狙擊;美元弱勢,本港則要承受資產泡沫、經濟暴起暴跌之苦。近日港元貶值所埋藏隱憂,再一次說明聯繫匯率對本港的荒謬實質。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港元因為聯繫匯率未能減息挽救經濟,要以資產價格持續貶值、削減工資、連續超過60個月通縮等代價,幾經辛苦,在中央讓國企來港上市和開放自由行之後,經濟才觸底回升。今次隱然將會發生的金融博弈,不知道本港要付出多大代價?若再來一次金融風暴,在聯繫匯率束縛之下,本港或許又要歷經漫長的調整,才可以恢復元氣。


政府宛如奉聯繫匯率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不能稍有動搖。在金融市場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提出討論聯繫匯率,並不是要政府即時將之拋棄,因為這會引起更大混亂和動盪,乃今次絕對要排除的選項。只是經過33年之後,世界經濟格局已經起了翻天覆地變化,本港經濟對美國的依存已經疏離,而是處於北京打噴嚏,本港就感冒的狀態。因此,在金管局工作整整26年的前任總裁任志剛,3年前認為政府應該基於公衆利益,改動聯繫匯率,包括聯匯去留或擴闊聯匯可兌換範圍等倡議,需要正視和處理。政府在今次事態底定之後,應該把調整聯繫匯率的事,提上議事日程,使貨幣政策切合香港實際需要和最大利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