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程綺瑾疎郊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20日 06:35
2016年0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佳節剛過,很不幸又見到幾宗自殺新聞,令人惋惜,唯願其家人多多保重,如有需要可向生命熱線等危機支援熱線求助。另一方面,我們見到全城媒體在報道這些事件時相較以前都較為客觀簡短,且絕大部分都配有專家訪談和危機求助熱線,鼓勵身處類似處境的人士求助。這與以前自殺新聞屢屢受到大篇幅渲染報道大為不同,反映關愛生命逐漸成為傳媒工作者的常識,也反映我們的大眾文化在向着更有同理心的方向進步。這份進步得益於社會不同持份者的協同努力,更需我們共同去呵護和維持。


報道普通市民自殺 對公共利益無助益

香港報章過往非常喜愛報道自殺新聞。澳洲、奧地利等國家的自殺死亡案例僅1%會被傳媒報道,但在香港將近40%的自殺死亡會被傳媒報道。我們一向呼籲傳媒負責任地報道自殺新聞,但並非要禁止報道自殺新聞。與其他類型的新聞一樣,當事件涉及公共利益時,自然應當得到傳媒報道。我們也鼓勵傳媒就有社會影響的自殺問題做出深入調查和探討,提升公眾對預防自殺的認知。但本港媒體過往報道的很多自殺或企圖自殺人士都是普通市民,報道這些對保障公共利益並無助益,僅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其中一些報道泄漏死傷者及其家屬的隱私(例如姓名、住址、照片等),或將某些人士(如精神疾病患者)或地點標籤化(如將某屋邨形容為「恐怖屋邨」),對相關人士帶來傷害或造成困擾。我們曾檢閱本地早期新聞報道,見到一位企圖自殺人士舉着一張紙牌,上寫:本人自殺與他人無關,請傳媒不要渲染報道。但該情形恰恰被傳媒拍下大幅刊登於報紙上,何其諷刺!此外,愈來愈多的實證研究顯示,自殺新聞報道對脆弱人士可能帶來模仿效應,刺激他們效仿新聞報道的方法走上絕路,造成更多悲劇。


鑑於此,本中心在2004年就曾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自殺新聞報道指引譯介到香港,可惜並未能顯著改善本地傳媒對自殺新聞的煽情、聳動報道。我們通過與傳媒工作者的訪談、聚焦小組了解到,許多傳媒工作者都對工作抱持使命感,希望通過新聞報道推動社會進步。但由於對新聞報道對自殺風險的影響欠缺了解,有時候會因為追求新聞的「爆」而忽視了此種報道對脆弱人士可能帶來的影響。由於傳媒工作流動性大,且工作流程如流水線,一條新聞從採訪、寫作,到編輯製版有多人參與,如果我們的推介只是一次性,或只針對前線記者,就難以令整體新聞生產發生改變。


從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角度提建議

因此,我們近期改變與傳媒的溝通策略。自去年6月開始,本中心受港大知識交流基金(Knowledge Exchange Fund)資助,每日檢閱本地傳媒對自殺新聞的報道,見到有問題的自殺新聞報道,我們會立即向該媒體的總編發信或致電,具體指出報道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懇請對方修訂或撤銷官方網站上的新聞內容,呼籲對方以人為本,在未來的工作中利用傳媒資源積極參與預防自殺。我們特別強調尊重並珍惜新聞自由,無意干預傳媒工作者的專業自主,而只是從人文關懷及社會責任感角度作出商討與建議。事實證明,這種溝通策略可以開啟有建設性的對話,我們的呼籲也收到了傳媒同仁的積極回應。絕大部分傳媒在收到我們的建議之後,都盡快修訂或撤去有問題的網上新聞內容。近期有一宗普通市民的自殺新聞,由於我們較早得知之後及時與傳媒聯繫,有傳媒亦同意放棄報道。更令人鼓舞的是,其中一些傳媒工作者也主動聯繫我們,表示願意更多地了解關於預防自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服務信息,積極去報道預防性信息,而不是被動地等悲劇發生才報道慘狀。


憑同理心常識 可做正確選擇

聖誕期間,一位前新聞主播的自殺,以其高知名度但並未被太過渲染報道。這令筆者想起去年有一位內地的記者自殺身亡,引起業內很大反響,很多新聞從業者即時在社交媒體發文悼念。其中有與逝者相熟的同事見到即發出呼籲,請各位同行體諒逝者家中有年邁母親,如通過傳媒或流言中驟然得知兒子死訊恐怕會影響她的身體,懇請各位刪去網上的公開發表,轉為在朋友圈內悼念。該呼籲獲得即時響應,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的公開發表都被刪去。這些內地記者或許對心理危機干預並沒有太多了解,但憑着同理心和常識,他們已經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衷心感謝傳媒工作者對預防自殺工作的支持,也藉此機會重申報道自殺新聞的3個基本原則:一、如非涉及公共利益,請避免報道自殺新聞;二、如需要報道時,請關照高風險人士的精神狀態,避免造成傷害;三、傳媒工作者也需看顧自身的精神健康,如有需要應勇敢向專業人士求助。2015年的世界預防自殺日,我們有幸請來兩位曾經歷自殺風險的年輕人分享自己渡過難關的經歷。來採訪的很多記者都是年輕人,他們很好地響應我們的呼籲,並未在報道中暴露分享者的個人隱私。其中一位記者在採訪結束時表示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精神低谷,我們的分享者立刻向記者建議可以向哪些熱線或機構求助。那一刻,我們見到這裏沒有受訪者和採訪者之分,大家都是有血有肉、會痛會愛的人。而媒體正是人的延伸,為大眾去守望、去挖掘和傳遞對改善公眾利益有價值的信息。不忘此心、保持同理心,相信我們的傳媒可以更積極地為預防自殺做出貢獻。


作者程綺瑾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葉兆輝是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