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經濟周期下行不足慮 堅持改革可披荊斬棘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20日 06:35
2016年0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經濟增長在2015年為6.9%,是25年以來首次跌破7%。按官方說法,GDP增長仍然在合理區間,不過,審視經濟持續下行趨勢卻未見觸底迹象,起碼今年內地整體經濟情况仍然難以樂觀。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經濟復蘇乏力之下,難以獨善其身。不過,撇除客觀因素無法控制,難免受拖累之外,若主觀可控事務調整好,足以抵消外圍情况的影響。進一步調整好中國經濟的體質,不僅為應對今次下行周期,而是內地應該長期持續的努力方向。


GDP增長25年首破七

今年持續下行難觸底

去年首季和第二季,內地GDP增長為7%,第三季6.9%,第四季6.8%,因此全年經濟增長為6.9%。雖然符合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長7%左右的預期,但是按季度增長持續下調,結合中國的主要市場美國和歐洲仍在復蘇邊緣或為擺脫債務困擾掙扎,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下行觸底為時尚遠,今年經濟增長繼續下調的可能性很大。人民銀行的最新報告,預期今年GDP增長將下調0.1個百分點至6.8%,有投資銀行的預測更悲觀,增長只有6.5%。


中國經濟規模接近11萬億美元,往後幾年GDP增長即使只有6.5%,到2020年仍然可以翻一番,完成小康目標。經濟規模愈大,愈不可能保持高速增長,現在調整到中高速增長,按正常規律也是過渡期;經濟體積達到更大規模之後,就有可能轉為較長期的中速增長階段,增速在5%至6%。以美國、歐洲、日本等成熟經濟體,GDP增長達3%已經喜出望外,相信中國經濟也很難擺脫這個規律。


中國經濟除了外部因素影響,內部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導致生產成本上漲等,都是面臨增長下滑的原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有特定自身條件。首先,中國幅員廣闊,區域發展差異顯著,可迴旋空間較大。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發展戰略轉移,加大向西部的投資,藉此拉抬增長失速,就是事例。現在,調整經濟結構,增長由原來主要倚賴出口和固定投資帶動,轉型為增加內需,包括消費和服務業對GDP增長的比例,這是中國可以完全掌控的調整,只要政策及時對頭,經濟增長可注入動力。


內地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日益重要,去年增加值增長8.3%,超過第一產業(3.9%)、第二產業(6%)。另外,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0.5%,較2014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至於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年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為66.4%,較2014年提高15.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和消費支出對GDP增長有較大貢獻,這是調節經濟結構的成果,但是以第三產業而言,與發達國家比重約佔70%以上比較,中國仍有較大演進空間,只要持續推動,日後成果將更顯著。


至於強化內需,鼓勵消費,空間同樣廣大,惟需有政策配合。近年隨着收入增加,內地居民已經比較願意花錢,這從旅遊業興旺,每年以十億計人次出門旅遊反映出來。但是總的而言,內地居民仍然不敢放開手腳消費,主要因為政府對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和公共政策的投入不足;居民需自行籌謀,為了生病有錢治療、為了子女贏在起跑線,居民都積極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儲蓄或許是中國人的特質,嚴格而言也是美德,可是放在現代國家理財角度審視,儲蓄過度對國家經濟增長不會帶來積極作用。


轉型有特定空間條件

堅持改革才可大可久

另外,有內地學者研究指出,內地現行戶籍制度,外來人口的平均消費,與有當地戶籍的人比較要低20%,原因包括社會保障不足降低消費意願、無法落地生根降低置業意願、預期將回老家收入減少也減低消費意願。現在內地約有2.7億農民工,他們都是外來人口,設若透過戶籍改革和提供公共服務,讓他們在城市安居,就會釋放大量消費潛能。因此,只要政府堅持改革,就醫療保障、教育承擔和改變外來人口的屬性,讓居民放心生活,他們將更敢於消費,對內需和社會消費帶來不一樣的局面。這些都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特定空間和條件,只要把握善用,整體經濟將會收取另類紅利。


中國經濟現况,實際上與兩個周期有關:一個是環球經濟的周期調整,一個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周期調整。以30多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和經驗,相信這些周折不會是中國經濟跨不過的坎,反而近期因為金融波動,內地的金融政策有走回頭路之勢,值得注意。例如歷年就人民幣邁向國際儲備貨幣的努力,近期因為人民幣持續貶值而採取的變相外匯管制措施,客觀是改革倒退,使投資者失去信心。中國邁向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要做的除了改革,還是改革。因此,會否堅持改革,是檢驗中國經濟可大可久的唯一標準。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