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問專家﹕孩子性情大變? 宜先關心再引導 (2-8歲)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9日 06:35
2016年01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女兒6歲,剛升上小一,個性活潑開朗、乖巧。不論老師、認識她的家長都會讚她「坐定定」,以往默書測驗,她會自動自覺拿起課本溫習。但最近開始接到班主任投訴,指她上課時,老師派課堂工作紙要大家即堂交,她每次收到練習後,竟在上面用紅筆畫大交叉。老師向她了解發生什麼事情,她總是低着頭,沉默不語。回家後,我嘗試以關心語氣問她,她也一言不發。但除此之外,她日常行為舉止沒有太大異樣。到底她是否有情緒病?我可以怎樣幫助她呢?


答﹕

事實上,單憑子女部分行為及情緒變動,難以就此評定她是否患上情緒病,爸媽需花一段時間細心觀察及尋找專業人士意見才可下判斷。


勿即時指摘 同理心回應情緒

首先,家長若從老師口中得知孩子在練習上畫大交叉,切忌問以下問題或指摘兒女﹕「你不應該在工作紙上畫大交叉。」「為什麼你會畫個大交叉?是否不想做練習?」「是因為不喜歡那個老師嗎?」家長若即時給予孩子太多意見或責備,只會令他們更不願意開放自己。要讓孩子願意表達自己的內心情緒,父母可學習多回應子女的情緒,例如問﹕「你是否感到不快樂?」先以同理心去關心他們的感受,讓子女充分地表達個人情緒,而非用否定及輔導式方法去糾正他們的行為。


遊戲輔導更願打開心扉

由於小朋友未必懂得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及問題,故我們會常用「遊戲輔導法」,透過輕鬆的小遊戲,以減低小朋友的戒心,從而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例如,社工會先設定一些場景如學校課室,再提供一些布偶公仔代表老師、同學及自己等角色,請小朋友排列及擺放這些人物於場景的不同位置,若孩子把老師和同學們擺放在一起,而自己卻置於坐位最後排,甚至背向大家,社工此時會對小朋友作出引導性問題,如「為什麼你會背着大家坐呢?」孩子如表示﹕「因為老師惡」、「同學搞小圈子」,此時便應以同理心方式表示關心﹕「噢!難怪你會如此不開心呢!」從而令他們覺得別人明白及在聆聽,而更願意打開心扉與爸媽傾訴。


資料提供﹕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督導主任伍偉湛

文﹕莫詩婷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happypama@mingpao.com,或傳真至2898 2537)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