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五某投行(戲沒提及過的)包場請看《The Big Short》(港譯:《沽注一擲》)。此電影來頭不小,獲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改篇自Michael Lewis 的同名暢銷書,敍述在2008年次案危機前的兩三年,美國有幾位個性獨特的小型基金經理,發現房市的泡沫,將觸發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他們力排眾議,堅持做空各種CDO、Synthetic CDO等衍生產品,最後成為極少數大贏家。
影評大多讚好,形容它既有「娛樂性」,亦具「教育性」,但我反覺有點兩邊不討好,劇本比較沉悶,觀眾也未必有興趣學習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的細節。對比下,兩年前的《The Wolf of Wall Street》(另一投行邀請看的;港譯:《華爾街狼人》), 雖亦非絕好電影,但最少人物性格鮮明,描述極度誇張、糜爛的生活,增強戲劇性。
中國債處理不慎 或引發金融危機
《The Big Short》播影完畢,全院近乎鴉雀無聲,一來可能不少人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仍然記憶猶新,更可能的是很多人擔心下一次的金融危機,已在中國開始上演。
過去8年來,中國總債務急速增長,升幅超過GDP的100%,已達GDP的270%。中國的債務分佈圖形似欖球,頭尾兩端代表中央政府及個人債務,比較「瘦」及健康,但中間的企業及地方債則非常「肥胖」,且增長得極快,升了四倍,高達GDP的170%!中央應有能力去幫助解決此「中間肥胖」問題,但暫時採取的地方債證券化及置換手法,明顯力度還不夠,未能減低市場的憂慮。搞得不好,更可能有點像美國當年的有毒CDO!在這債務重擔的壓力下,再加上老齡化等問題,就算沒有一次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也無法避免一段長時間的經濟放緩,同時通縮和貶值的壓力也將逐步加強。
今次問題的核心雖然在中國,但因中國的主要金融機構有國家支持,亦暫未變成非常國際化(中國銀行是唯一在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名單上的中國機構),所以中國經濟問題散播到其他國家的「感染渠道」(contagion)是經人民幣貶值,而非像美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信貸危機經美國的金融系統從而散播到全球。因為銀行的高槓桿,海嘯前通常高達25倍或以上,所以危機蔓延得特別快和猛烈。雷曼,一間中型投行爆煲,在數天內,幾乎已拖垮全球金融系統。試想像如美國政府沒有出手拯救花旗、AIG等更大型、更重要的機構,後果將更堪虞。
人幣貶值 成經濟問題「感染渠道」
如果人民幣真的長期貶值,會加劇全球通縮,拖慢全球經濟增長,甚或引發貨幣以至貿易戰,後果相當嚴重。但這問題發酵需要較長時間,可能長達數年,亦希望及時找到較好的解決辨法,例如中國經濟成功轉型、創意高科技拉動生產力及企業盈利上升、成功超越「中等收入䧟阱」等。
在2008當年時,全球最關注的宏觀風險指標全為各適其式的信貸息差(credit spread), 包括國家及企業的CDS、CDO內不同系列(tranches)的差價等等,後來美國政府出手大力拯救金融系統,雖用QE等債冚債手段把情况穩定下來,但元氣也大傷,後來連美國國債都在2011年被標普降級!
最近美國的高息債差價雖略有擴闊,但尚未算嚴重,所以系統性風險尚低。亞洲相對優質的債券價格更加堅挺,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所以今次我們要留意的宏觀風險指標反為不同的匯率,如人幣兌美元、人幣兌一籃子貨幣的CFETS匯率指數、人幣的遠期價、人幣的在岸跟離岸差價等。另外,因為很多其他外幣都在進行「競爭式貶值」,所以亦需留意它們的匯率。如不同匯率有異常變化,譬如代表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DXY指數升穿100,這將可能是全球宏觀經濟風險增大的先兆。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