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東近期出現一些新情况,對區內局勢起着深遠影響,這包括沙特阿拉伯將47名囚犯處以死刑,死囚之一是什葉派教士奈米爾,事件引起什葉派國家伊朗強烈反彈,伊朗民眾闖入沙特駐德黑蘭大使館大肆破壞。沙特隨即宣布與伊朗斷交,而支持伊朗及沙特的國家分別都有動作,其中,與沙特同是遜尼派的巴林及非洲國家蘇丹雙雙與伊朗絕交。這場中東兩大伊斯蘭國家的爭鬥恐怕不可能馬上停止,發展下去,勢必對區內局勢帶來衝擊;美國作為中東地緣政治博弈的長期參與者,如何管控各方矛盾,以免傷及本身利益及反恐大計,將是煩惱不堪的課題。
什葉遜尼兩派較勁
各有支持纏鬥不止
伊朗及沙特是中東兩個大國,除了是產油國及國土遼闊,更是具代表性的伊斯蘭什葉派及遜尼派國家。長期以來,伊朗及沙特高層官員不相往還,這次處決什葉派教士以及其後的衝擊大使館,只是多年不和的伸延。然而伊朗及沙特公開翻臉,揭示中東形勢面臨重大轉折,好不容易待到克服伊朗核危機,卻又出現另一個新危機。
伊朗與沙特不和,除了伊斯蘭教派因素,更牽涉重大地緣政治利益,中東四強伊朗、沙特、以色列及敘利亞各據一方,四國的軍力及政治影響力在區內數一數二。以伊朗及沙特來說,伊朗支持敘利亞巴沙爾政府,亦是也門境內武裝組織胡塞的支持者;沙特則被指國內一些權貴與極端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ISIS)關係密切,本身也致力扶植敘利亞反對派。
打開中東地圖,可見伊朗與沙特各擁地盤,通過盟友或代理人爭奪利益,其間的分別是,以前在桌底爭鬥,如今撕破臉皮。至於背後老闆的意向也值得留意,美國是沙特長期盟友,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國為首的聯軍中央指揮部就在沙特,空襲伊拉克的戰機很多是以沙特為基地。美軍一線軍備出廠,中東兩國首先採用,一是以色列,另一便是沙特。
隨着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結束,什葉派在伊拉克抬頭,並與同是什葉派的伊朗轉趨友好,這讓遜尼派的沙特頗為不安。及至「阿拉伯之春」爆發,沙特支持的獨裁政權接連倒台,埃及由穆斯林兄弟會掌權並與伊朗交往,令沙特如坐針氈,於是對外政策變得進取,與伊朗對抗更形強烈,敘利亞內戰便是實例——伊朗支持巴沙爾政權,沙特力主趕走巴沙爾並且大力支持反政府軍。中東局勢令伊朗及沙特的爭鬥不止局限在伊斯蘭「盟主」範疇,周邊地區也牽涉在內。
兩國相爭涉及敘利亞
抗擊ISIS大計或受阻
中東本來有機會達至和平,尤其伊朗核危機緩解,敘利亞和平談判亦見曙光,可是如今伊朗沙特相爭,向在區內縱橫捭闔的美國,處於難以插手的尷尬局面。伊朗雖是美國對頭人多年,近期兩國關係因核危機消解而見緩和,早前兩艘美國炮艇被伊朗扣押後迅速釋放船員,此外又交換囚犯,關係較前大有進步。另方面,美國雖是沙特盟友,但近年美國開發頁岩油,客觀導致油價大挫,沙特經濟備受衝擊,美國與伊朗走近更令沙特擔憂,兩國互信受到影響。對美國來說,伊朗是「新歡」,沙特是「舊愛」,伊朗沙特不和,必然影響美國區內利益,也容易讓美國對頭人俄羅斯有機可乘。
誠然,伊朗和沙特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不大,不僅是軍事實力問題,也缺乏大打一仗的決心;不過,兩國通過盟友或代理人的間接衝突卻會發生,敘利亞內戰膠着,便是伊朗和沙特的影響之故。由於敘利亞是世界反恐戰爭打擊ISIS的中心,若內戰持續,反恐大計必受影響。因此,長年以來在區內慣於三刀兩面的美國,如今在地緣戰略和反恐之間必須取捨,否則的話出現雙輸也不為奇,此刻華府頭大如斗,自不待言。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