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研究﹕中港台人少「快樂基因」 拉美非洲人民最感幸福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6日 06:35
2016年01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快樂感覺除了如電影《玩轉腦朋友》所講般有阿愁和阿樂來左右之外,專家研究發現,基因可能才是決定快樂感的因素。一項有香港專家參與的研究發現,若擁有某種特定基因變異體,主觀快樂感也通常較高,不過相關基因變異體在中、港、台等地的人身上並不普遍,因此快樂感較低。


香港理工大學客座教授彭邁克(Michael Harris Bond)博士,偕保加利亞瓦爾納管理大學教授明科夫(Michael Minkov),使用了2000至2014年間《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分析各地受訪者回應「非常快樂」、「頗快樂」、「不大快樂」、「不快樂」的比率,再對比各地民眾「A 對偶基因」(A allele)數據,從而作出推論。


影響超財富疾病

結果發現,快樂感跟「A 對偶基因」的普遍度有強烈關係,其關聯甚至比財富、社會穩定和疾病因素更大,因此這可解釋為何尼日利亞人自覺比德國人快樂。明科夫舉例,世上命案與劫案最高的國家在拉美洲北部及非洲撒哈拉以南,但那兒的人仍最感幸福。


疑人類進化抗逆境

「A 對偶基因」有助防止大麻素(anandamide,增強愉悅、紓減疼痛物質)化學降解。研究顯示,墨西哥人的「A 對偶基因」比率最高,也最快樂,而西非的加納、尼日利亞,美洲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的人民也因而深感幸福。相對比之下,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泰國、伊拉克和約旦人的「A 對偶基因」比率便很少,人也「不怎樣快樂」。


明科夫認為,人類進化可能是赤道及熱帶環境人口有較高「A 對偶基因」比率的原因,因為艱難環境中需特別基因紓壓。不過,俄羅斯和愛沙尼亞人有高比率「A 對偶基因」卻不覺快樂。專家推論他們可能是受持續政經困擾影響。


報告刊於《幸福研究期刊》(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