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伯南克恩師獲經濟獎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10月12日 05:35
2010年10月12日 05: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英3名研究勞工問題的專家分享,諾獎委員會稱讚他們建立經濟模型,助人們理解「經濟政策和規章制度如何影響失業率、職位空缺和工資」,當中一名得主正是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的老師,兼是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的聯儲局理事候選人。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公布,美國經濟學家戴蒙德(Peter Diamond)和莫滕森(Dale Mortensen),以及具有英國和塞浦路斯雙重國籍的皮薩里季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共享今年經濟學獎。3人研究領域均為「搜尋理論」(Search Theory),戴蒙德是有關理論的奠基者之一,莫滕森與皮薩里季斯則把理論應用於勞工市場,解釋諸如為何市場有大量職位空缺,但仍有許多人失業等問題。

分析搵工心態與失業救濟

得獎研究對剛走出衰退的全球經濟極具啟示。皮薩里季斯便指出,他們的研究成果,早已在影響歐美政府的想法。他舉例,英國為解決18至24歲青年長期失業問題而推行的「青年新政」(New Deal for Young People),「很大程度上便是建基於我們的工作」。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雷鼎鳴指出,搜尋理論最簡單就是解釋找工作的心態,當僱主願意聘請你,你決定應聘,還是推掉工作機會繼續搵工?若推掉某工作,你要繼續勒緊褲頭,你願意繼續花時間搵工?他指出,市場可能同時出現高失業率及大量就業職位——僱主缺工人時,不一定馬上招聘,而是可能花時間找適當人選;失業者也不一定應聘,雙方配對的時間,取決不同社會制度,例如失業救濟的水平。

早在1980年代初,戴蒙德便發表研究指出,失業救濟金理論上有助達致更好的職位配對結果,原因是獲補助的工人在挑選工作時「將更有選擇性」;但失業救濟太多,也可能令失業率增加,因失業人士求職時若有可觀救濟作後盾,應聘的意欲便下降。

雷鼎鳴指出,戴蒙德等人的研究成果,要點之一是找出失業時限(unemployment spell)。不同形式的失業救濟,對失業率有不同影響,政府制訂失業救助計劃時,可參考有關理論,找出適合社會的救濟方案。他舉例道,歐洲某些國家的失業救濟會以12個月為限,失業人士往往在頭11個月處於待業狀態,踏入第12個月就紛紛找到工作,原因就是快將失去救濟金安全網。香港失業救濟的水平相對低於歐洲,但失業率亦遠低於歐洲多國的雙位數。

研究成果助訂失業救助計劃

戴蒙德是3名得獎者中來頭最響的,他是麻省理工學院退休教授,與聯儲局現任主席伯南克有師徒情誼。1979年,25歲的伯南克提交博士論文,在致謝頁中,他提到該系4名老師「撥出寶貴時間,閱讀並與我討論我的研究」,戴蒙德正是其中之一。

皮薩里季斯目前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他對得獎表示既震驚又高興。71歲的莫滕森目前正在丹麥擔任客座教授,大學發言人稱,莫滕森在上課前獲悉自己得獎,「他非常、非常高興,但也很鎮靜。」3人將瓜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1161萬港元)的獎金。

新華社/法新社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