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學研究撥款 擬按質量競逐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10月12日 05:35
2010年10月12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大學教育資助會每年動用近百億元公帑資助8間大學,當中27億用作研究經費,按各院校的學生比例「綑綁式」批出,卻使學者的科研表現「無王管」。教資會近日諮詢大學界,準備在2012年起教研撥款「分家」,逐步落實每年抽撥13億元改作公開競投,以研究質量釐定撥款多寡,提升競爭。大學者質疑改革造成大學資源「貧富懸殊」。

八大:優勝劣敗助資源有效分配

教資會發言人證實,曾就撥款分配諮詢八大,各院校一致同意應改變撥款機制,並認為只有在真正優勝劣敗的機制下,才可確保資源有效分配,因此教資會正探討如何加強分配研究撥款的角逐性質,並提出多個方案,諮詢院校意見。

現時教資會每年固定撥出27億元予八大作科研經費,不論科研表現,各校也可按大學生人頭比例獲綑綁式撥款。據了解,教資會近月向大學作內部諮詢,準備由2012年開始,將首筆1.8億研究經費抽撥予研究資助局,供院校競逐。教資會希望在及後5至10年內將金額增至約13億元,佔總科研撥款五成。

研究生學額方面,教資會亦落實在2012年起,先撥出980個學額供院校競爭,指標包括院校科研質量及研究生表現等,至2016年增到2805個,佔總研究生學額51%。

教資會內部認為,傳統制度難以監管院校科研成果和研究生的質素,難向納稅人交代,須引入競爭確保公帑運用得宜。消息指出,日後研究生學額須按畢業生的表現批出,並訂出研究生成績、出路和學術獎項等客觀評審準則。

學者憂「弱者愈弱」 扼殺多元化

不過,由於八大傳統上實力懸殊,兼且缺乏其他清晰的科研捐助政策,弱小院校對改革大有保留。有屬於非研究型大學的大學高層表示,新制度的確比過往更公平和客觀,相信3間研究型大學(港大、中大及科大)及正拓展研究院的教院可望受惠,其中教院已訂下指標,希望在新制度下,將研究生學額由30個倍增至60個,長遠希望每年獲批100個學額。

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葉建源說﹕「8間大學如各有所長的八兄弟姊妹,有人擅長舉重,有人擅長長跑,但父親卻要八人鬥舉重,結果只有個別勝出,其他人則一窩蜂模仿,亦扼殺多元化。」他強調,教資會引入改革時,須同時加強研究本地化及鼓勵本土學生參與研究等配套,否則只引增加大學資助「貧富懸殊」。

亦有本地大學學者擔心,各院校實力懸殊,新制度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學術界可能衍生出科研「即食文化」,增加撥款機會,長期研究項目可能大減,甚至出現「教授無錢做研究」。

明報記者 蕭輝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