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茂峰﹕香港沒1月效應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2日 06:35
2016年01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每年1月,正所謂一年伊始,總有人談論「1月效應」(January Effect),樂此不疲。所謂1月效應,就是指股市在1月易升難跌,升幅是明顯較其他月份高。即是在1月初買股,持到1月底時,多數機會是賺錢的。


1月效應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兼投資銀行家Sidney B. Wachtel首先提出。Wachtel在1939年(21歲)畢業於紐約大學,主修經濟和統計;1941年在同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研究股市的季節波動。他在1942年便已在美國頂級學術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發表了一篇論文《Certain Observations on Seasonal Movements in Stock Prices》。Wachtel提出,美國上市公司股票在1月份的回報明顯高於其他月份,中小型股表現更勝藍籌股。


74年前美國學者率先提出

在Wachtel之前,也有研究美國股票的季節規律。哈佛大學經濟研究委員會(Harvard Committee on Economic Research)早在1919年便發表一份詳細報告,分析1897年1月至1914年1月的美股股價,結論是沒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學者Richard Owen及Charles Hardy把哈佛的樣本擴至1925年,結論仍然是找不到股價有任何季節規律;但Wachtel用1925年之後的資料分析卻得到不同的結論。Wachtel之後,美國多個學者分析多個不同時段的指數及股票組合表現,多數的結論是美國股市明顯存在1月效應。


解釋眾說紛紜 各有缺陷

1月效應原因眾說紛紜,多數研究認為是美國的入息稅計算方法,驅使投資者在12月時沽掉虧蝕的股票以減少投資所賺的金額及降低應繳稅款,到1月便重新入市買股票。美國股市12月和1月的成交量和主動盤也確認這個說法。也有研究認為是投資者在年底拿了花紅,有錢身痕入市買貨。另有研究認為很多公司在1月份公布全年業績,市場資訊突然大增,自然對股票需求大增。還有說法是機構投資者習慣在年初調整投資組合的資產分配。各個解釋都有它的不足之處,因此1月效應的根由依然不清不楚。


成熟市場較新興市場明顯

有學者研究美國以外股市的1月效應。結論很分歧,似乎日本和英國等成熟市場也有1月效應,但新興市場似乎沒有。可是如果深入挖掘資料,同個市場不同時段的樣本會得到不同分析結果。近年不少學者重訪1月效應的研究,以更嚴謹的分析模型測試,多發覺1月效應不明顯,而且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多數沒有這個現象。學者Andrew Coutts(現在英國Bradford大學任教)及KC Cheung在1999年發表的論文,以香港恒生指數在1985至1997年的每天回報,研究香港股市是否有季節規律,結論是香港股市沒有明顯的1月效應,甚至其他的月效應也沒有。


如果股市存在1月效應,那投資學的市場有效論就有漏洞,投資者可以利用1月效應拿到超額回報。如果多數投資者知道1月效應,人人以行動賺錢,則1月效應自然會消失。今天各種市場資訊爆炸,1月效應不再,是正常的事。


mfchan@nobleapex.co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