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同樣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同樣在年底,同樣涉及「歷史問題」。
2013年安倍公然參拜靖國神社,引發鄰國及國際輿論的一片撻伐,連盟友美國也罕見地表示「遺憾」。然而,兩年後的2015年底,他領導的政府則與韓國就「慰安婦」問題達成歷史性協議,內容除了承認日本政府的責任及安倍首相本人的道歉,更撥款高達10億日圓予南韓政府成立基金,援助受害的婦女。
安倍作為戰後「右異指數最高」的日本首相,人們已習慣性地將安倍的政治思想及其政策思維與傾向否認當年戰爭罪責的「右異史觀」、「歷史修正主義」相連接。加上過去10年來安倍本人極力否定當年日本軍方與「慰安婦」問題的直接關係,因此,坊間對這次安倍願意道歉、賠償的「180度轉變」頗跌眼鏡。重點是安倍的戰略考量究竟為何?
在所謂日本與鄰國之間存在的諸多「歷史問題」中,「慰安婦」問題成為安倍多年來最執意欲「翻案」的議題,也因此成為近年來日韓關係不穩的最重要因素。
2006年安倍晉三首次入主永田町首相官邸後,因多次表示無證據顯示當年日本軍涉入強徵「慰安婦」,此舉不僅引發國內外輿論的批評,也促成美國、加拿大、澳洲、歐盟議會罕見地通過批評安倍政府的決議。不過,隨後安倍下台,不久日本換上民主黨執政,對「歷史問題」進行冷處理。然而,2012年底安倍「梅開二度」,再次坐上首相寶座後,安倍再度多次質疑1993年承認日本政府責任的「河野談話」,2014年還組織重新檢視21年前該談話所依據的證言等相關資料,擺明有意推翻10多年來日本政府在「慰安婦」議題上的立場。
美國施壓 安倍願妥協的被動因素
然而,安倍欲對「慰安婦」問題翻案的這些舉動,直接造成了日韓關係的惡化。不過,成功阻止安倍停手的,並非青瓦台,而是白宮。
安倍上台後,一方面積極修補與美國之間因民主黨處理普天間美軍基地搬遷問題造成同盟關係的裂痕,同時解禁「集體自衛權」,全面更新安保政策,博得了華府的歡心;然而另一方面,安倍此起彼落的「歷史修正主義」動作卻讓老美頭痛,韓日關係因「慰安婦」問題的持續惡化,打亂了美國「重返亞洲」與「再平衡」的戰略部署,因此過去一年來白宮對安倍施壓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誠然,來自美國的壓力,無疑是安倍願意在「慰安婦」問題上妥協的關鍵外因。不過,這只是「被動因素」。
其實,就如何處理「歷史問題」,對日本而言,只要檢視過去30多年來該問題時高時低的發展規律與特徵,並不難摸出一條合理的有效思路,即「做什麼」與「不做什麼」。
選擇「做什麼」的進取戰略考量
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戰爭罪責,在戰後初期的「東京審判」早已獲得追究與處理。1952年美國佔領期一結束,恢復獨立的日本就開始了與鄰國尋求恢復邦交的談判,過程中也處理了「賠償」與「道歉」的問題。因此,日本與鄰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已獲得基本解決。然而,自1980年代始「歷史問題」時而爆發,起因大多緣自日本,可歸納為3類。
其一,日本政客否定戰爭責任的「失言」;其二,被視為肯定過去戰爭的首相及政府高官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三,涉及刪減包括「慰安婦」、「南京大屠殺」、「沖繩集體自殺」等戰爭罪責的「教科書問題」等政府作為。因此,要冷處理「歷史問題」,只要日方不再重複這些激發問題的言行,就能大幅度減輕問題的嚴重程度。
換言之,倘若安倍政府恪守避免一切刺激鄰國歷史傷痛的言行,就如日本民主黨政府3年一樣,「歷史問題」就能得到有效的和緩。然而,這次安倍政府不是選擇「不做什麼」,而是「做什麼」,即積極與韓國磋商尋求「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從這點看來,安倍此舉的意圖已超越了向美國交代的層面,而是基於進取的戰略考量。
安倍晉三首相一方面是一位政治理念清晰的政治人物,觀察其過去3年來的執政方向尤其是在對外政策方面的作為,不難發現安倍同時還是一位充滿謀略的戰略家。
早在2006年甫入主首相官邸後,安倍即發表構築「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價值觀外交」倡議,強調將和日本同樣尊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基本普世價值的國家展開合作。此項構想擺明欲聯合民主國家以抗衡、牽制乃至圍堵快速「崛起」卻繼續拒絕民主的中國。只是那時安倍只做一年,還沒落實便下台,接手的麻生太郎也遭遇同樣的命運。不過當年的這些外交方針,在2012年12月安倍再度出任首相後終於獲得了落實的機會。
2010年釣魚台撞船事件及2012年「中日釣魚台大衝突」加深了剛重新坐上首相寶座的安倍晉三的危機感。因此,安倍在第一時間就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的構想,呼籲籌組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四國菱形連線」共同對抗中國的威脅。儘管該構想一時之間並未獲得美國的積極響應,但並不妨礙安倍的主動出擊。
構築中國「包圍網」
在策略上,安倍的第一步是先穩住涉及釣魚台主權爭議的台灣,以避免台北倒向北京。上台僅3個多月,在安倍的強力主導下,日本即與台灣簽署了影響深遠的《台日漁業協議》。緊接着,安倍風塵僕僕地展開一系列外訪出擊,不僅北上俄羅斯,且在一年之內前所未有地南下造訪了東協(東盟)十國,其後還分別到訪蒙古、印度、斯里蘭卡等國,構築針對中國「包圍網」的意味不言而喻。
不過,安倍的這一連串圍堵中國的外交策略,也並非一帆風順。普京總統積極介入烏克蘭紛爭及併吞克里米亞,使日本不得不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打亂了安倍的算盤。儘管2014年11月中日達成4項改善兩國關係的共識,使雙方之間的交流逐漸恢復了正常,不過基於中國在東海及南海「改變現狀」的積極政策,安倍制衡中國的外交方向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鞏固「第一島鏈」的關鍵一環
今年,安倍左盼右盼的普京總統將訪問日本,如此一來,安倍唯一未能成功拉攏的對象只剩下韓國。儘管安倍對朴槿惠「歷史問題」上的執著諸多不滿,但是韓國畢竟是民主國家,又是日本的間接同盟國,為了牽制中國在東海、南海此起彼落的一連串「挑釁」動作,為了鞏固從俄羅斯、日本、台灣,到東南亞防堵中國的「第一島鏈」,為了阻止韓國與中國走得更近,與青瓦台重修舊好,對永田町而言,則是再明白不過的關鍵一環。
換言之,與其說此次日本政府破天荒在「慰安婦」議題上對韓國的大幅度讓步是因為美國的壓力,倒不如說是安倍晉三在毫不含糊的外交戰略下,完成其制衡中國「包圍網」必須跨出的重要一步。
(https://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3年安倍公然參拜靖國神社,引發鄰國及國際輿論的一片撻伐,連盟友美國也罕見地表示「遺憾」。然而,兩年後的2015年底,他領導的政府則與韓國就「慰安婦」問題達成歷史性協議,內容除了承認日本政府的責任及安倍首相本人的道歉,更撥款高達10億日圓予南韓政府成立基金,援助受害的婦女。
安倍作為戰後「右異指數最高」的日本首相,人們已習慣性地將安倍的政治思想及其政策思維與傾向否認當年戰爭罪責的「右異史觀」、「歷史修正主義」相連接。加上過去10年來安倍本人極力否定當年日本軍方與「慰安婦」問題的直接關係,因此,坊間對這次安倍願意道歉、賠償的「180度轉變」頗跌眼鏡。重點是安倍的戰略考量究竟為何?
在所謂日本與鄰國之間存在的諸多「歷史問題」中,「慰安婦」問題成為安倍多年來最執意欲「翻案」的議題,也因此成為近年來日韓關係不穩的最重要因素。
2006年安倍晉三首次入主永田町首相官邸後,因多次表示無證據顯示當年日本軍涉入強徵「慰安婦」,此舉不僅引發國內外輿論的批評,也促成美國、加拿大、澳洲、歐盟議會罕見地通過批評安倍政府的決議。不過,隨後安倍下台,不久日本換上民主黨執政,對「歷史問題」進行冷處理。然而,2012年底安倍「梅開二度」,再次坐上首相寶座後,安倍再度多次質疑1993年承認日本政府責任的「河野談話」,2014年還組織重新檢視21年前該談話所依據的證言等相關資料,擺明有意推翻10多年來日本政府在「慰安婦」議題上的立場。
美國施壓 安倍願妥協的被動因素
然而,安倍欲對「慰安婦」問題翻案的這些舉動,直接造成了日韓關係的惡化。不過,成功阻止安倍停手的,並非青瓦台,而是白宮。
安倍上台後,一方面積極修補與美國之間因民主黨處理普天間美軍基地搬遷問題造成同盟關係的裂痕,同時解禁「集體自衛權」,全面更新安保政策,博得了華府的歡心;然而另一方面,安倍此起彼落的「歷史修正主義」動作卻讓老美頭痛,韓日關係因「慰安婦」問題的持續惡化,打亂了美國「重返亞洲」與「再平衡」的戰略部署,因此過去一年來白宮對安倍施壓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誠然,來自美國的壓力,無疑是安倍願意在「慰安婦」問題上妥協的關鍵外因。不過,這只是「被動因素」。
其實,就如何處理「歷史問題」,對日本而言,只要檢視過去30多年來該問題時高時低的發展規律與特徵,並不難摸出一條合理的有效思路,即「做什麼」與「不做什麼」。
選擇「做什麼」的進取戰略考量
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戰爭罪責,在戰後初期的「東京審判」早已獲得追究與處理。1952年美國佔領期一結束,恢復獨立的日本就開始了與鄰國尋求恢復邦交的談判,過程中也處理了「賠償」與「道歉」的問題。因此,日本與鄰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已獲得基本解決。然而,自1980年代始「歷史問題」時而爆發,起因大多緣自日本,可歸納為3類。
其一,日本政客否定戰爭責任的「失言」;其二,被視為肯定過去戰爭的首相及政府高官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三,涉及刪減包括「慰安婦」、「南京大屠殺」、「沖繩集體自殺」等戰爭罪責的「教科書問題」等政府作為。因此,要冷處理「歷史問題」,只要日方不再重複這些激發問題的言行,就能大幅度減輕問題的嚴重程度。
換言之,倘若安倍政府恪守避免一切刺激鄰國歷史傷痛的言行,就如日本民主黨政府3年一樣,「歷史問題」就能得到有效的和緩。然而,這次安倍政府不是選擇「不做什麼」,而是「做什麼」,即積極與韓國磋商尋求「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從這點看來,安倍此舉的意圖已超越了向美國交代的層面,而是基於進取的戰略考量。
安倍晉三首相一方面是一位政治理念清晰的政治人物,觀察其過去3年來的執政方向尤其是在對外政策方面的作為,不難發現安倍同時還是一位充滿謀略的戰略家。
早在2006年甫入主首相官邸後,安倍即發表構築「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價值觀外交」倡議,強調將和日本同樣尊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基本普世價值的國家展開合作。此項構想擺明欲聯合民主國家以抗衡、牽制乃至圍堵快速「崛起」卻繼續拒絕民主的中國。只是那時安倍只做一年,還沒落實便下台,接手的麻生太郎也遭遇同樣的命運。不過當年的這些外交方針,在2012年12月安倍再度出任首相後終於獲得了落實的機會。
2010年釣魚台撞船事件及2012年「中日釣魚台大衝突」加深了剛重新坐上首相寶座的安倍晉三的危機感。因此,安倍在第一時間就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的構想,呼籲籌組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四國菱形連線」共同對抗中國的威脅。儘管該構想一時之間並未獲得美國的積極響應,但並不妨礙安倍的主動出擊。
構築中國「包圍網」
在策略上,安倍的第一步是先穩住涉及釣魚台主權爭議的台灣,以避免台北倒向北京。上台僅3個多月,在安倍的強力主導下,日本即與台灣簽署了影響深遠的《台日漁業協議》。緊接着,安倍風塵僕僕地展開一系列外訪出擊,不僅北上俄羅斯,且在一年之內前所未有地南下造訪了東協(東盟)十國,其後還分別到訪蒙古、印度、斯里蘭卡等國,構築針對中國「包圍網」的意味不言而喻。
不過,安倍的這一連串圍堵中國的外交策略,也並非一帆風順。普京總統積極介入烏克蘭紛爭及併吞克里米亞,使日本不得不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打亂了安倍的算盤。儘管2014年11月中日達成4項改善兩國關係的共識,使雙方之間的交流逐漸恢復了正常,不過基於中國在東海及南海「改變現狀」的積極政策,安倍制衡中國的外交方向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鞏固「第一島鏈」的關鍵一環
今年,安倍左盼右盼的普京總統將訪問日本,如此一來,安倍唯一未能成功拉攏的對象只剩下韓國。儘管安倍對朴槿惠「歷史問題」上的執著諸多不滿,但是韓國畢竟是民主國家,又是日本的間接同盟國,為了牽制中國在東海、南海此起彼落的一連串「挑釁」動作,為了鞏固從俄羅斯、日本、台灣,到東南亞防堵中國的「第一島鏈」,為了阻止韓國與中國走得更近,與青瓦台重修舊好,對永田町而言,則是再明白不過的關鍵一環。
換言之,與其說此次日本政府破天荒在「慰安婦」議題上對韓國的大幅度讓步是因為美國的壓力,倒不如說是安倍晉三在毫不含糊的外交戰略下,完成其制衡中國「包圍網」必須跨出的重要一步。
(https://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