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籲「國退民進」 解內地經濟困局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1日 06:35
2016年01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經濟處於困局,是中港股匯上周急跌的肇因。內地經濟轉型至今逾7年,近年增長持續放緩,可見經濟轉型在某程度上已陷入樽頸。祈連活認為,內地在國企改革及金融改革方面,須果斷引入市場機制,例如可參考上世紀90年代,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所採用「國退民進」的方針,大刀闊斧清理過剩產能,釋放經濟活力。


明報記者 葉創成

祈連活回憶道,自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內地在其後30年一直由出口帶動經濟增長,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世界工廠地位更踏入起飛期,2002至2008年每年以美元計出口額按年升近30%,推動期內GDP每年平均按年增長約一成,為內地經濟的黃金時期。


不過,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連帶內地出口至當地的需求亦大受打擊。因此,中央當時開始推動經濟轉型,希望由出口轉為以內需帶動經濟增長,減少對外圍經濟的依賴。內地經濟轉型至今逾七年,初期亦取得一定成果,惟近年GDP增長持續放緩(見圖),可見發展在某程度上已陷入樽頸。


以貶值刺激經濟增長 難持久

人行於去年「8•11」匯改後,人民幣在岸價短短五個月內大跌5.8%,有評論認為中央此舉是希望透過貶值刺激出口增長,藉此推動經濟增長。


惟祈連活表示,人民幣貶值後,增加內地居民購買進口貨品的成本,不利內需,這與中央希望推動內需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政策並不一致,故他相信以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增長並非長遠之道。另外,祈連活強調,匯率問題只是內地面對眾多經濟問題的其中一項,解決其他問題同樣重要。


祈連活表示,內地經濟由國企主導,其往往不按市場規律行事,即使虧損仍不減產不倒閉,令產能過剩的問題相當嚴重,亦霸佔了私人企業的資源,成為經濟發展重大絆腳石。惟他分析,內地並非首次面對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上世紀的90年代後期,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便曾妥善解決有關問題。


朱鎔基去產能措施 堪借鏡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全國曾掀起一輪加速投資的熱潮,由於信貸過度擴張,資產投資在1992至1996年間累積大量低效產能,多個行業供過於求,而體制的阻礙又導致去產能及去槓桿的進度緩慢,造成資源嚴重錯配,國企大幅虧損。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令1998年內地經濟曾陷入一段相當困難的時期。


朱鎔基於1998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後,果斷清理過剩,兼併破產落後企業,下崗分流受影響的工人,在兩年內,國企就業人數下降約2200萬人。雖然有關措施曾引發社會短期不穩定,與此同時,朱鎔基亦鼓勵民企發展,加快內地對外開放的步伐,包括於1999年11月簽訂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增加外商投資,吸納下崗的國企工人,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後,內地經濟迎來2003至2007年的騰飛黃金期。


祈連活認為,目前中央若希望妥善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亦可以參考當年朱鎔基的大刀闊斧的果斷做法。其中,若內地容許國企私有化,不論是管理層收購或由第三方的私人企業兼併,只要國家讓出該企業的控股權予私人企業,其經營效率便會提升,在適者生存的市場規律下,產能過剩的問題自然會妥善解決。他將市場比喻為一隻野生獅子,而非一隻溫馴聽話的家貓,雖然難以控制但這樣才可激發活力。


開放債券市場 始能吸引外資

尊重市場規則,不止應用於國企改革,亦適用於開放內地債券市場。人民幣於10月將正式獲納入為國際貨幣基金(IMF)旗下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外界憧憬全球央行及投資者會因此增持人民幣及其債券,緩解內地債務高企的問題。


祈連活則認為,此舉不一定會發生。他解釋,央行目前持有美元、歐元、日圓、英鎊,以及非SDR貨幣的瑞士法郎作為主要外匯儲備貨幣,並沒有考慮它們是否SDR貨幣,而是因為它們具備一個龐大、深度及流通(large, deep and liquid)的本地債券市場,全球資金廣泛參與,並且可以隨時流入或流出。


祈連活認為,內地政府若希望吸引外資增持人民幣及其債券,亦須建立一個具備上述條件的本土債券市場。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