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再造廚房:鹹魚翻生! 秘製中西鹹魚醬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0日 06:35
2016年01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咩分別?」但其實鹹魚同我哋城市好有淵源,甚至可以說是養活了我們的上一代。因為食物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人們的飲食習慣與社區的歷史發展,也在並行演變。當大家都憂心香港未來,很多時會懷緬往日情懷,不如也試由過去的經典食物,再思我們消失中的飲食文化。


中西區百年鹹魚街

香港曾經擁有優良海港和海灣,漁獲豐富,亦盛產海鹽,以前漁船沒有冷藏設備,漁民出海捕魚,部分用海水養,其餘則用鹽醃製存放,待船泊岸後,直接在鄰近市集出售,造就鹹魚業發展。西營盤經歷了三代鹹魚街,一八五○年代開始就由海傍西(德輔道西)逐漸發展至成行成市,到一九二○年代再遷至梅芳街內地段,俗稱「鹹魚欄」。


被淡忘的鹹魚滋味

曬得香香的鹹魚是上一輩主婦恩物,蒸一小段鹹魚肉配白飯,已可當作一餐。但時至今日,鹹魚的地位就如鹹魚業一樣大不如前,一方面是經濟改善,更多人選擇吃鮮魚;另外,飲食習慣的改變,亦令人們淡忘鹹魚的滋味,鹹魚飲食文化有失傳的危機。


當鹹魚遇上意粉

近年西環地鐵通車後,不難發現該區多了外國人居住,我們便想到不如將鹹魚以西式方法製作,中西合璧食譜可以引發新的幻想,讓這種食材重新活化,保育古早的鹹魚味道,延續香港歷史,接通那一代人的夢想。


社區研究資料來自:CACHe《守下留情:鹹魚欄的故事》2015

一條鹹魚 多種吃的可能

去年九月,我們參與了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策劃的《西營盤利民生活展》,參與單位包括都市農夫、灣仔的街坊、設計師、藝術家及社區工作者,透過作品和故事,分享對社區生活的想像及實踐經驗,鼓勵大家着手創造並保護所住社區內的利民生活條件,踏出第一步,為建立更緊密互動及堅韌的社區而努力,在舊社區尋找創造新生活的可能性。


我們的作品除了用酒箱再造的「斜路木櫈」,還有這款有西區特色的鹹魚醬食譜。選製鹹魚醬的原因也是出於實際的利民考慮,我們設想如果年輕一代心思思要買鹹魚回來試試,一買就是一整條,看似永遠吃不完,小家庭人丁單薄便會卻步。但只要把鹹魚製作成醬料,之後用起來就會很方便,無論是撈意粉或加入炒飯,每次加一點便能煮出一份惹味簡餐。


製作醬料需要用到頗大量油,平日可從油浸沙甸魚或吞拿魚的罐頭中儲起,不要丟掉浪廢。炒飯也是可以用隔夜飯或盒飯,一個食譜可以成就多種食材再用,超級upcycle!


■材料:

鹹魚……1條*

蒜頭……1把

香草調味醬

羅勒……一束

黑胡椒……少許

糖……少許

油……一杯

*可按個人口味選擇鹹魚種類。


實肉無咁鹹,有咬口;

梅頭濃味啲,肉質軟身啲

■做法:

(1)先將鹹魚切開幾段

(2)放入碗碟蒸約20分鐘

(3)蒸軟後方便拆肉,將魚塊撕碎

(4)蒜頭切片,備用

(5)在鑊中倒油,加熱,爆香蒜片,加入鹹魚、羅勒及調味醬料;收細火,此時需要不停兜炒鍋中的材料,目標是將水分烘乾,也要小心免黏鑊底變燶。炒至香味溢出,看見鹹魚滲出多餘的油,便可熄火


(6)嗜辣人士可以加入少許辣椒,會更惹味

■小貼士

.平日吃沙甸魚罐頭的油不要倒掉,可儲起用來製作這醬料

.將煮好的魚醬入樽,這時可以再加少許油,令保質期更長

.可以配意粉或炒飯。吃不完的醬可放在雪櫃內,保存二至三周


文、圖:KaCaMa Design Lab(探索upcycling和可持續設計,擅用廚餘設計食譜讓廚餘再生。)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