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受「土地問題」困擾,香港劏房問題愈見嚴重。29歲的吳堃廉,深入葵涌舊區,舉辦劏房導賞團,鼓勵劏房住客擔任「社區講員」。吳堃廉昨獲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的「第25屆優秀社工獎」頒發「新秀社工」,他說希望推動居民由「受助者」轉化為「助人者」,鼓勵隱藏於劏房的居民踏出社區。
令住客由受助者變助人者
「金錢或物質的支援可為弱勢社群解決一時之需,但真正能協助他們面對和克服生活各種挑戰的,往往是心態和意識的改變。」吳堃廉認為,一般的義工探訪送上禮物,雖能為弱勢社群送上關心,但同時亦會間接地令他們產生「受助者」的心態,故此特別為他們構思新的服務模式,例如讓他們擔任劏房導賞團「社區講員」,向參與者講解他們的住屋情况,讓參與者體驗劏房生活。
大眾對社工的認識大都是做輔導、搞活動,但吳堃廉說,社工最初的角色,是做「社區工作」,在一個社區出現某些需要時,走出來連繫社區人士,一起關注有關議題。為實踐這理念,吳成立了「葵涌劏房住客聯盟」,建立居民的互助連繫,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了解自己的權責,甚至表達自己對不同民生議題的意見。
信念變行動 推動社區連繫
家住天水圍的吳堃廉認為,自己大力推展社區工作,回到自己所住社區不能「嘭埋房門唔理」。吳堃廉遂身體力行,以居民身分參與社區事務,包括早前成立「天耀街市關注組」,反對領展關閉天耀街市。對吳堃廉來說,「社工」不單是工作,更是他生活的信念。
得獎優秀社工 宣揚生死教育
除了年資7年以下的「新秀社工」,昨亦頒發「優秀社工」予兩名年資較深的社工。得獎者之一梁梓敦同樣以突破框框的方式服務,主要做臨終關懷、哀傷輔導和生死教育工作,他表示香港在人口老化下,患重病繼而面臨死亡的人將愈來愈多,他希望工作能讓社會放下禁忌,對生死問題討論更多,及早預備死亡,積極活好當下。他多年來曾到不同機構主講生死教育講座逾150場,更稱願望是「每個香港人能夠死得好」。
令住客由受助者變助人者
「金錢或物質的支援可為弱勢社群解決一時之需,但真正能協助他們面對和克服生活各種挑戰的,往往是心態和意識的改變。」吳堃廉認為,一般的義工探訪送上禮物,雖能為弱勢社群送上關心,但同時亦會間接地令他們產生「受助者」的心態,故此特別為他們構思新的服務模式,例如讓他們擔任劏房導賞團「社區講員」,向參與者講解他們的住屋情况,讓參與者體驗劏房生活。
大眾對社工的認識大都是做輔導、搞活動,但吳堃廉說,社工最初的角色,是做「社區工作」,在一個社區出現某些需要時,走出來連繫社區人士,一起關注有關議題。為實踐這理念,吳成立了「葵涌劏房住客聯盟」,建立居民的互助連繫,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了解自己的權責,甚至表達自己對不同民生議題的意見。
信念變行動 推動社區連繫
家住天水圍的吳堃廉認為,自己大力推展社區工作,回到自己所住社區不能「嘭埋房門唔理」。吳堃廉遂身體力行,以居民身分參與社區事務,包括早前成立「天耀街市關注組」,反對領展關閉天耀街市。對吳堃廉來說,「社工」不單是工作,更是他生活的信念。
得獎優秀社工 宣揚生死教育
除了年資7年以下的「新秀社工」,昨亦頒發「優秀社工」予兩名年資較深的社工。得獎者之一梁梓敦同樣以突破框框的方式服務,主要做臨終關懷、哀傷輔導和生死教育工作,他表示香港在人口老化下,患重病繼而面臨死亡的人將愈來愈多,他希望工作能讓社會放下禁忌,對生死問題討論更多,及早預備死亡,積極活好當下。他多年來曾到不同機構主講生死教育講座逾150場,更稱願望是「每個香港人能夠死得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