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證監叫停熔斷機制,內地股市暫見喘定,一場金融股災總算過去。不過,結合去年7月的暴力救市、8月的匯改風暴和今次的熔斷股災,短短6個月之內,內地經歷3次特大金融波動,可謂元氣大傷。值得關注是,這3次波動並非外圍因素波及,而是內地的溢出效應影響全球市場,折射內地對全球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不過,事態同時折射內地有關金融事務的決策和執行出了問題,情况若不改善,則內地在金融領域逐步與國際接軌過程中的折騰,熔斷股災就不會是最後一次。
半年3次金融動盪
皆現長官意志作祟
今次股災,據非正式統計,內地股市市值因而蒸發了6.6萬億至8萬億元人民幣,如此龐大數字無疑是巨量損失。熔斷機制並非內地發明,其他一些國家地區的股市都有類似漲跌停板機制,基本上行之有效。中證監對熔斷機制的論述,也言之成理,並無離經叛道之處。不過,這個機制對內地股民是新生事物,與內地股市的另類文化和習性,融合上出現問題。內地股市由散戶主導,他們的投資「名言」是不管什麼基本因素,卻只相信某些信息;因此,內地股市政策市的特質,長期以來表露無遺。今次熔斷機制助推股災,與散戶未深諳箇中運作有關。從決策與管理層面,原本不應該忽略這些因素,若實施前做足夠宣傳、解說,讓一般股民了解和掌握情况,或許在應對時可避免或減少羊群效應。
另外在股災之後,不乏專家學者公開批評,認為不應該實施熔斷,講得有板有眼。熔斷機制由去年7月股災之後醞釀,當局表示經過充分論證和諮詢。但是過去幾個月,此事未見在內地有太多公開討論,現在卻有不少「熔斷不可行」的意見;他們事先有否向當局提出,或是當局有否聆聽不同意見?值得探討。若有人提出熔斷機制萬萬不可在內地實施,有理有據,而當局置若罔聞,那是決策失誤;若現在提出批評的人只是放「馬後炮」,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結合去年7月股災檢視,內地在金融事務決策或執行,是否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值得注意。例如去年7月的股災持續一段時日,當時中證監等機構每日晚上都公布翌日實施一些新招數,以穩定股市,招數可謂千奇百怪,包括不准沽空、對付融資融券、動員券商在一定資金數額和明言維持上證指數在某個水平的情况下托市、規定公司大股東回購股份等。這些行政措施與股市規律有根本扞格,本港一些投資者即時知道措施不僅無效,反而有反效果。事實上,當時出現了救市使人愈救愈驚的效果,製造了人為恐慌,向世人展示一齣救市鬧劇。
至於去年8月的匯改風暴,雖云目的為因應IMF審議人民幣納入SDR做鋪塾,但是當局事先毫無徵兆下,在8月11日突然宣布人民幣貶值約2%,此舉宛如對市場突襲,不僅內地市場、全球金融市場都好像遭電擊而大幅波動。匯率機制改變極其敏感,需要保密以免影響市場,即使如此,市場預期和情緒仍然不容忽視,較先進經濟體的決策管理當局,例如美國聯儲局加息同樣極度敏感,他們持續操作,讓市場逐步接受,經過一段時日消化後,正式加息之時,市場反應平靜,未見動盪。
金融維穩大出血
外匯儲備大縮水
許多時候的內地股市動盪,散戶每每被認定是導致「搖動船隻」的力量。不過,若做好預期管理,讓散戶有更對稱資訊可供判斷,可以減少他們的盲動。事實上,當局經常把做好預期管理念兹在兹,等於長期對散戶做投資教育,對於內地金融市場逐步走向成熟、理性,會起到積極作用。過去6個月3場金融動盪,隱約都看到長官意志作祟;事實證明,「官意」與服膺客觀規律運作的金融世界格格不入,它不僅未能起到穩定作用,而由於箇中蘊含的外行領導內行實質,反而會成為負累、甚至是動盪之源。
2014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高峰的接近4萬億美元,到前日人民銀行公布最新外匯儲備為3.33萬億美元。18個月內減少6629億美元,減幅16.6%,短時間內減幅之大,十分驚人。此外,近數月外儲減少數額持續增加(上月減少達1079億美元),這與人民幣貶值,資金外流有關,而接連股災和匯改風暴衍生惡性循環,使人民幣匯價承受更大壓力。人民銀行既要維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股市動盪「國家隊」又要救市,在在都向外匯儲備伸手,若金融持續波動,曾經引以為傲的外匯儲備說不好也會陷於無以為繼景况。即使如此,內地仍然應該堅持金融改革與國際接軌,只是決策和執行須更科學化和民主化,切忌一言堂和長官意志凌駕崇奉客觀規律的金融世界,勿要再交昂貴的學費了。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半年3次金融動盪
皆現長官意志作祟
今次股災,據非正式統計,內地股市市值因而蒸發了6.6萬億至8萬億元人民幣,如此龐大數字無疑是巨量損失。熔斷機制並非內地發明,其他一些國家地區的股市都有類似漲跌停板機制,基本上行之有效。中證監對熔斷機制的論述,也言之成理,並無離經叛道之處。不過,這個機制對內地股民是新生事物,與內地股市的另類文化和習性,融合上出現問題。內地股市由散戶主導,他們的投資「名言」是不管什麼基本因素,卻只相信某些信息;因此,內地股市政策市的特質,長期以來表露無遺。今次熔斷機制助推股災,與散戶未深諳箇中運作有關。從決策與管理層面,原本不應該忽略這些因素,若實施前做足夠宣傳、解說,讓一般股民了解和掌握情况,或許在應對時可避免或減少羊群效應。
另外在股災之後,不乏專家學者公開批評,認為不應該實施熔斷,講得有板有眼。熔斷機制由去年7月股災之後醞釀,當局表示經過充分論證和諮詢。但是過去幾個月,此事未見在內地有太多公開討論,現在卻有不少「熔斷不可行」的意見;他們事先有否向當局提出,或是當局有否聆聽不同意見?值得探討。若有人提出熔斷機制萬萬不可在內地實施,有理有據,而當局置若罔聞,那是決策失誤;若現在提出批評的人只是放「馬後炮」,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結合去年7月股災檢視,內地在金融事務決策或執行,是否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值得注意。例如去年7月的股災持續一段時日,當時中證監等機構每日晚上都公布翌日實施一些新招數,以穩定股市,招數可謂千奇百怪,包括不准沽空、對付融資融券、動員券商在一定資金數額和明言維持上證指數在某個水平的情况下托市、規定公司大股東回購股份等。這些行政措施與股市規律有根本扞格,本港一些投資者即時知道措施不僅無效,反而有反效果。事實上,當時出現了救市使人愈救愈驚的效果,製造了人為恐慌,向世人展示一齣救市鬧劇。
至於去年8月的匯改風暴,雖云目的為因應IMF審議人民幣納入SDR做鋪塾,但是當局事先毫無徵兆下,在8月11日突然宣布人民幣貶值約2%,此舉宛如對市場突襲,不僅內地市場、全球金融市場都好像遭電擊而大幅波動。匯率機制改變極其敏感,需要保密以免影響市場,即使如此,市場預期和情緒仍然不容忽視,較先進經濟體的決策管理當局,例如美國聯儲局加息同樣極度敏感,他們持續操作,讓市場逐步接受,經過一段時日消化後,正式加息之時,市場反應平靜,未見動盪。
金融維穩大出血
外匯儲備大縮水
許多時候的內地股市動盪,散戶每每被認定是導致「搖動船隻」的力量。不過,若做好預期管理,讓散戶有更對稱資訊可供判斷,可以減少他們的盲動。事實上,當局經常把做好預期管理念兹在兹,等於長期對散戶做投資教育,對於內地金融市場逐步走向成熟、理性,會起到積極作用。過去6個月3場金融動盪,隱約都看到長官意志作祟;事實證明,「官意」與服膺客觀規律運作的金融世界格格不入,它不僅未能起到穩定作用,而由於箇中蘊含的外行領導內行實質,反而會成為負累、甚至是動盪之源。
2014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高峰的接近4萬億美元,到前日人民銀行公布最新外匯儲備為3.33萬億美元。18個月內減少6629億美元,減幅16.6%,短時間內減幅之大,十分驚人。此外,近數月外儲減少數額持續增加(上月減少達1079億美元),這與人民幣貶值,資金外流有關,而接連股災和匯改風暴衍生惡性循環,使人民幣匯價承受更大壓力。人民銀行既要維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股市動盪「國家隊」又要救市,在在都向外匯儲備伸手,若金融持續波動,曾經引以為傲的外匯儲備說不好也會陷於無以為繼景况。即使如此,內地仍然應該堅持金融改革與國際接軌,只是決策和執行須更科學化和民主化,切忌一言堂和長官意志凌駕崇奉客觀規律的金融世界,勿要再交昂貴的學費了。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