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性化建築着重……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10月11日 05:35
2010年10月11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溝通除了有人與人之間的,還有人與建築物之間的。建築師會利用不同的佈局和物料,加強人與建築之間的互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兩位建築達人點出香港多處人性化建築,你認為「他們」算是人性化嗎?你能找出當中人性化的元素嗎?

■舊式公共屋邨——家不閉戶 走廊交友

香港建築中心總監馮國安小時候居於舊式公共屋邨,他形容「街坊在走廊打麻將、傾談是免費的溝通機會」。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部任)林雲峰更指出,1940、50年代香港「H形公屋」的走廊可供放火水爐,連「對面屋炒什麼菜也知道」,當時家家戶戶常不關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多。林雲峰認為,現今的新樓很「獨立」,人與人之間失去溝通,「現時的新樓太商業化,例如會所雖方便人的生活,卻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淪為包裝豪華的高檔享受」。

■公共設施/空間——群眾聚集 各取所需

人性化的建築不一定要很宏偉,馮國安認為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近天后的公廁也很人性化。「這個公廁的設計讓人感覺舒服,內裏的細節如洗手盆的設計、通風系統妥善解決氣味的問題、又可用天然光,着實令人感覺到設計者的用心。」

林雲峰認為,能讓人與人有溝通機會的公共空間亦顯出人性化,如中環的皇后像廣場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因為不少上班族會到那兒的涼亭吃午餐,從而把人聚在一起。

■街道——街坊多交流 人情味濃

「街道也可以很人性化的」,馮國安指出,由登打士街、亞皆老街至通菜街一帶,俗稱「女人街」的街道雖然「很雜亂,但令人感覺很親切,而且貨品有很多選擇,可滿足生活所需」。另一條人性化的街道是中環的卑利街,「那裏人與人的交流很多,街坊人情味濃」。馮國安表示,卑利街現存不少唐樓,地面是店舖,上一層供居住,是很舊式的香港居住模式。

■校園——低層綠化 暢浴陽光

林雲峰指出,學生身處的校園,也是一個人性化的地方。在香港芸芸眾多的校園之中,他特別點出嶺南大學的人性化之處﹕「嶺南大學綠化的面積很多,盡量保留原有的樹木。而且該校的建築群均採用『低層』的設計,這樣就不會阻擋天然光的照射。」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