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已經很久沒去試酒會,最近去了一個。Bonhams是第一間在香港舉辦威士忌拍賣的拍賣行,那次試了多款不同年代入桶的18年Macallan,席間還聽了多位專家的意見,獲益良多。客套的引子說過,其實已經說完,但這不成文章,唯有胡亂再說點什麼吧。
Single malt勁道十足 記憶猶新
年輕時扮大人開始喝酒,幾乎什麼酒都喝,但不愛喝拔蘭地。現在不用扮大人,我現在裝老,飲少輒醉,不想喝的就不喝。現在不喜歡喝紅酒,也不愛喝香檳,只偶爾喝幾口威士忌。以示清白,我不是現在流行日本威士忌才來湊熱鬧,早在初中我已經偷老爸的白馬來喝。跟紅牌比,我還喜歡白馬多一點哩。
到酒吧就喝黑牌,在家喝皇家禮炮。除了味道,也貪圖那個或紅或藍或綠的酒瓶。不喝光擺着,都漂亮。試酒會期間有不同專家發言,品牌的香港代理商代表也在,他說得好,一開始他就說我們應該記住混合威士忌的功勞,沒有混合威士忌,也沒有今天single malt的盛世。以前喝的都是blended,根本不知道有所謂純麥芽的存在。接觸single malt也是先由Macallan開始。大約12年前開始引入香港,代理那時辦過很多活動,我去過一些,買過一支replica,甚至嘗過未入桶的,透明,很香,很有勁道,記憶猶新。
現在大家都來湊熱鬧。我喝得不多,於是買flask,也叫朋友買,那麼每次可以多試幾款,有比較才知喜惡。
我們寫表的,其實都是比較,但拿陀飛輪來跟A貨比,就沒意思了。喝酒也一樣,比較都要有方向,拿同一個品牌但不同年份的來比,或拿幾款同年份的來比。以前多拿不同年份的來比,試過同場喝Macallan的12年、18年和21年。不一定愈老愈好,反而最喜歡是18年(2a)。今次Bonhams辦的試酒會,就是試不同時期的18年,有1997年入桶的,有1985年入桶的,有1973年的,有1962年的,有1956年的。舊酒跟新酒不同的是,舊酒庫存量更多,那時威士忌根本不像現在這般流行,出口也沒現在這般蓬勃,所以可以混入年份更老的酒。到近代,混入的酒,都不會太老的了。到今天,有些廠不再標示年份,有些甚至要停止發售。而single malt跟blended最大的分別,其實是穩定性。blended因為較容易調校,所以味道都比較constant。而single malt相對難調校,所以不同年代入桶的,儲存狀態有別的,甚至喝時的環境氛氣,都可以令味道出現變化。這也是專家認為single malt的誘人之處。
威士忌不一定愈老愈好
什麼專家都一樣,因為多喝,因為多寫,結果選擇較刁鑽,對平常見到的喝到的,都感受不大,反而對少見小眾的,印象較深。那麼56年入桶的,一定好過97年的?
我想,就好像大部分產品一樣,現在市場大了,要顧及更多人的口味,所以取向都較保守。以酒為例,日本威士忌為什麼近年火紅?我就覺得因為味道討好,很面面俱圓,又拖肥又果香又木桶,什麼味道都有一點,很豐富很精緻似的,但就缺少了稜角,沒有很強烈的風格。那天喝的不同年代的18年,感覺都類似。97年入桶的很balance,85年的已經沒有那麼圓渾,73年的就更稜角分明,木桶味煙熏味更濃,更粗獷,after-taste更長。再老一點的,酒精度數更高。試過五種不同年代入桶的Macallan 18年,我最喜歡是73年入桶的那一款。再舊一點的就更鐵漢,近年一點的則較溫柔,而73年剛好,又鐵漢又溫柔。不過,這真的只是純個人感覺,跟高下優劣沒有關係。
日本威士忌聞名全因味道討好
甚至其實當日的試酒會根本就跟Bonhams的威士忌拍賣沒太大關係,因為他們拍賣的重點主要都是日本威士忌。一支輕井澤的52年刷新了日本威士忌的拍賣紀錄,以逾港幣90萬元成交。一套共54支的羽生「啤牌」系列,刷新了日本威士忌系列的拍賣紀錄,以接近港幣380萬元成交。任何東西落到今天中國人手裏都可以變成錢。你都想炒埋一份?你發錢寒?不用急,更高的威士忌拍賣紀錄應該還陸續有來,等一會吧。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Single malt勁道十足 記憶猶新
年輕時扮大人開始喝酒,幾乎什麼酒都喝,但不愛喝拔蘭地。現在不用扮大人,我現在裝老,飲少輒醉,不想喝的就不喝。現在不喜歡喝紅酒,也不愛喝香檳,只偶爾喝幾口威士忌。以示清白,我不是現在流行日本威士忌才來湊熱鬧,早在初中我已經偷老爸的白馬來喝。跟紅牌比,我還喜歡白馬多一點哩。
到酒吧就喝黑牌,在家喝皇家禮炮。除了味道,也貪圖那個或紅或藍或綠的酒瓶。不喝光擺着,都漂亮。試酒會期間有不同專家發言,品牌的香港代理商代表也在,他說得好,一開始他就說我們應該記住混合威士忌的功勞,沒有混合威士忌,也沒有今天single malt的盛世。以前喝的都是blended,根本不知道有所謂純麥芽的存在。接觸single malt也是先由Macallan開始。大約12年前開始引入香港,代理那時辦過很多活動,我去過一些,買過一支replica,甚至嘗過未入桶的,透明,很香,很有勁道,記憶猶新。
現在大家都來湊熱鬧。我喝得不多,於是買flask,也叫朋友買,那麼每次可以多試幾款,有比較才知喜惡。
我們寫表的,其實都是比較,但拿陀飛輪來跟A貨比,就沒意思了。喝酒也一樣,比較都要有方向,拿同一個品牌但不同年份的來比,或拿幾款同年份的來比。以前多拿不同年份的來比,試過同場喝Macallan的12年、18年和21年。不一定愈老愈好,反而最喜歡是18年(2a)。今次Bonhams辦的試酒會,就是試不同時期的18年,有1997年入桶的,有1985年入桶的,有1973年的,有1962年的,有1956年的。舊酒跟新酒不同的是,舊酒庫存量更多,那時威士忌根本不像現在這般流行,出口也沒現在這般蓬勃,所以可以混入年份更老的酒。到近代,混入的酒,都不會太老的了。到今天,有些廠不再標示年份,有些甚至要停止發售。而single malt跟blended最大的分別,其實是穩定性。blended因為較容易調校,所以味道都比較constant。而single malt相對難調校,所以不同年代入桶的,儲存狀態有別的,甚至喝時的環境氛氣,都可以令味道出現變化。這也是專家認為single malt的誘人之處。
威士忌不一定愈老愈好
什麼專家都一樣,因為多喝,因為多寫,結果選擇較刁鑽,對平常見到的喝到的,都感受不大,反而對少見小眾的,印象較深。那麼56年入桶的,一定好過97年的?
我想,就好像大部分產品一樣,現在市場大了,要顧及更多人的口味,所以取向都較保守。以酒為例,日本威士忌為什麼近年火紅?我就覺得因為味道討好,很面面俱圓,又拖肥又果香又木桶,什麼味道都有一點,很豐富很精緻似的,但就缺少了稜角,沒有很強烈的風格。那天喝的不同年代的18年,感覺都類似。97年入桶的很balance,85年的已經沒有那麼圓渾,73年的就更稜角分明,木桶味煙熏味更濃,更粗獷,after-taste更長。再老一點的,酒精度數更高。試過五種不同年代入桶的Macallan 18年,我最喜歡是73年入桶的那一款。再舊一點的就更鐵漢,近年一點的則較溫柔,而73年剛好,又鐵漢又溫柔。不過,這真的只是純個人感覺,跟高下優劣沒有關係。
日本威士忌聞名全因味道討好
甚至其實當日的試酒會根本就跟Bonhams的威士忌拍賣沒太大關係,因為他們拍賣的重點主要都是日本威士忌。一支輕井澤的52年刷新了日本威士忌的拍賣紀錄,以逾港幣90萬元成交。一套共54支的羽生「啤牌」系列,刷新了日本威士忌系列的拍賣紀錄,以接近港幣380萬元成交。任何東西落到今天中國人手裏都可以變成錢。你都想炒埋一份?你發錢寒?不用急,更高的威士忌拍賣紀錄應該還陸續有來,等一會吧。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