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慧麟﹕發新的士牌才是王道長青網文章

2015年09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9月09日 06:35
2015年09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下午4時多想坐車到金鐘一帶,袋裏只有一張500元紙幣。想起這個時段,的士轉更,在薄扶林道截的士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不想聽到的士司機說無錢找贖,於是就轉用Uber,不到10分鐘,已坐在Uber客車上。司機是年輕小伙子,閒談之間,他說他父親揸的士,他揸Uber。最近他全職揸Uber,每天以揸夠1000元為目標。在剛過去的周五六日,每日都爆額。而他揸的士的父親,則會給他馬路貼士,告知他不要去某一處搵食,因為該處有車禍云云。


我不是說,我沒有搭的士。總結過去兩周截的士的經驗,感覺其服務與警察掃Uber前差不多。一次有一部「冚旗」的士停下問我往哪裏,我說了目的地之後司機絕塵而去。一次是司機不停車拒載。其他的情况,就像香港的士的典型服務質素:車廂乾淨程度,well;司機態度一般(即愛理不理);車廂冷氣一般(有一次更有煙味);找錢時自動四捨五入等。最難頂的其實是車費單,2015年了,還是那種字體擠在一起的藍色車費紙,有時甚至看得不清不楚。


就服務提意見 講亦無謂

香港人時不時都會搭的士,搭得多,人人都是的士專家。相信不少港人已經對香港的士服務沒有期望,所以對的士業界最近說,歡迎市民就的士服務提出改善意見,相信大家都死了心,講亦無謂。「搭的士,預咗啦」,就是一般人的想法。香港人精於炒賣,早就知道的士牌價曾炒至700多萬。持牌的公司大戶或車主,為了車牌有合理回報,必然希望收入愈多愈好。問題是,由於的士收費由政府監管,加價速度必然追不上牌價的升幅,所以,車主一或要想其他方法開源,一或要盡量壓榨司機收入。


舉例,部分車主為增加收入,在前座就裝有小型電視裝置,專供後座乘客「享受」。上周坐了一架的士,甫上車,就見到一個黑色不織布袋蓋在前座車背。問之,原來有乘客投訴,裝置擾民,其夜更的士司機說,有乘客在盂蘭節期間見到小型電視的一對男女主持樣子太核突,感到驚恐,要求關掉,但因夜更司機不懂關機,最後就用袋笠之。從此,有乘客上車後,他必先把裝置關掉,一了百了。說到底,這些裝置所帶來的額外收益,都不是司機落袋,司機也不會關心這台東西能否收到應有的市場推廣效果。司機還笑說,不是每個司機都懂得關掉裝置的,一般只知道按一下就沒有聲音而已,其實只要按兩下即可,車主也懶得告訴司機。


發牌數量是關鍵 可向澳門學習

的士牌給炒賣過頭,司機收入十多年沒有增加,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增發的士牌,讓牌價回落,輔以其他措施增加司機收入及改善服務。但說到發牌,數量是關鍵。若發牌之後,無論是豪華的士牌或普通的士牌,又遭大公司或有實力的車主圈走,隔了一段時候,的士服務又是回到老路,即牌價超高、司機收入無明顯增加、服務質素依舊差的老問題。因此,政府是否可考慮,向澳門學習,發一種有年期及不得轉讓之的士牌,讓公司及個人申請呢?前者旨在吸引新競爭者加入,後者是回到初衷,讓持個人牌的司機,可以自食其力,做個小個體戶謀生。待的士供應增加,的士服務與牌照供求回到較為合理的水平時,再輔以一籃子改革措施(例如接受投訴之的士業議會、服務質素列入新發牌條件等),應可以改善些少服務質素吧?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