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國華:二次大戰與原子彈長青網文章

2015年09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9月05日 06:35
2015年09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9月3日中國有閱兵儀式紀念抗戰勝利,多國代表參與其中;其中日本不滿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出席典禮,態度有目共睹。雖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月曾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發表講話,但筆者作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覺得不甚滿意。


近200年來,美國成為最主要的西方觀念繼承者。如國家把整個系統「美國化」,美國就視其為同盟國,例如日本、韓國、菲律賓;而安倍晉三及日本國內的右派政治勢力可說是非常「美國化」,使日本在美國同盟中更顯重要。美國在亞太區扶助日本,抑制中國;中國則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盡可能發展的同時,亦要慢慢突破美日對中國的限制。即使中國政府不斷重申與美國只是良性互動,但不少專家指出,根據二戰時德國的經驗,當美國對中國的抑制到達某程度時,中國必定會挑戰美國的。


關於二次大戰,有3個問題一直想跟大家分享:(一)為何美國把原子彈投到廣島及長崎?(二)為何美國能夠在那麼短時間內馴化日本?(三)美國著名將領麥克阿瑟在統治日本期間做過什麼,以致日本對美國如此歸順?

在這70年間,學習戰爭歷史的人都會提出同一個疑問: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導致如此慘重的傷亡,到底有何作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回憶錄寫到,早在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前,日本戰敗已成定局;後來麥克阿瑟亦曾承認,投下原子彈只是政治原因罷了。而到了逐島戰時,美方聲稱再攻打日本或會導致100萬名美軍死亡。許多歷史學家質疑此說法,認為是美國為投下原子彈而搬出的藉口。


註: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由葉國華主持,逢周六下午2 時播出,分析中國與香港的未來

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許欣琪、黎婉嫻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