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零售業的冬天亦非一日之寒。筆者上文〈內地客下跌要放眼世界〉(《明報》,8月8日)提到旅客增長放緩對零售業影響首當其衝,但影響到什麼地步便要從員工層面分析。內地客下降帶來的連鎖性影響不止於零售業,文末會繼續探討另一受影響市場——舖位。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年中曾指「零售業表現疲弱,短期就業仍存變數」,首先筆者跟大家分享分析零售業失業數字。
零售業嚴冬 或臨結構性轉變
如附圖,整體、「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下稱住膳業)及「零售業」失業人數自2012年都沒大上落,佔比亦沒大變化。而失業率卻帶出有用信息,圖中整體失業率為統計處已作季調數字,但住膳業及零售業失業率卻沒季調後數字,因此筆者嘗試把兩條時間序列(time series)作季調。若只用未季調失業率分析,便發覺兩行業逢12至2月失業率都明顯下降,這是聖誕節及農曆新年對零售業需求上升所致,因此必須把數列季調後才能看出變化。
從附圖可見,兩行業季調後失業率較穩定並一直高於整體,自2012年兩失業率分別在約4%及4.5%以上。至去年11月,內地客增長明顯放緩,兩失業率同步上升至年初的5%或以上(未季調看不出來),可見旅客下降對零售業影響已反映在失業率上。聰明的你會問,兩失業率近月從高位下降,這又說明什麼﹖
說明零售市場可能更嚴寒,進入結構性轉變。行業勞動人口下降也會導致失業率回落,即兩行業員工放棄尋找工作離開勞動市場,因而不在失業統計之內。亦可能是零售業勞動力轉型投身其他行業。從勞動人口數據可見,兩行業勞動人口均從年內高位回落(住膳業失業人數更上升至年內高位,這解釋了為何其失業率最新見向上走)。若相關勞動人口持續下跌,結構性轉變不是不可能,因此筆者認為未來觀察零售業,勞動人口及失業率數字不可忽視。
從員工層面分析還要看實質工資指數。首季實質工資指數中,「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同比增長自2012年第三季已持續負增長,2014年第三季起情况更甚;期內「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亦出現負增長。回顧旅客及銷售數字,自2012年下半年,非內地客已持續負增長,零售銷售持續放緩。由此推斷,旅客下降對零售業的影響早有先兆,真的非一日之寒。
零售業回落的連鎖效應亦蔓延至舖位市場,有測量師行報告指羅素街舖租曾於2013年全球最貴,2014年則下跌至第二。4月開始銅鑼灣有鐘表品牌不續租,有珠寶品牌轉短租,亦有店舖減四成租金獲承租。筆者嘗試以差估署的零售舖租指數分析,自2012年下半年旅客放緩,指數同比增長亦由期內高位約14%放緩至低見約3%。年初至今,即內地客明顯放緩時,指數增長徘徊約5%至6%,港島區更頻見負增長。順帶一提,過夜內地旅客減少對賓館及次級酒店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談過旅客、零售業及舖租數據,可總結為旅客(特別內地客)放緩影響零售業市場繼而舖位市場。但筆者並不會總結為「吸引內地客便可解決連鎖性跨行業問題」。香港過去一直過分依賴內地客,民間聲音亦指向內地客質素,因此筆者認為今次是個思考機會,思考本港需要怎樣的零售市場,要多元化,還是要滿足單一類型的內地客而提供單一類型的商舖;思考本港的舖租應否回調,容許中小型零售商重投市場,還是繼續依賴大企業支撐舖租;思考本港需要的旅客類型,是質素先決,還是消費力先決;思考令本港聲譽受損的,是港人,還是某單一類型旅客,免得因小失大,失去更富質素的旅客,如梁特首所說「趕客容易」。
紓緩中港問題 由旅客開始
他說得對,我們要反思。經過反思,筆者再強調是時候重新定位,並重新思考旅遊推廣系列究竟旨在吸引哪類旅客群。2003年的短視政策已證實不斷衍生問題,重整舖租、重整零售市場及重整旅遊業,是紓緩中港問題大方向,第一步就由旅客開始,因為香港受損的已夠多了。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及商業統計碩士
零售業嚴冬 或臨結構性轉變
如附圖,整體、「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下稱住膳業)及「零售業」失業人數自2012年都沒大上落,佔比亦沒大變化。而失業率卻帶出有用信息,圖中整體失業率為統計處已作季調數字,但住膳業及零售業失業率卻沒季調後數字,因此筆者嘗試把兩條時間序列(time series)作季調。若只用未季調失業率分析,便發覺兩行業逢12至2月失業率都明顯下降,這是聖誕節及農曆新年對零售業需求上升所致,因此必須把數列季調後才能看出變化。
從附圖可見,兩行業季調後失業率較穩定並一直高於整體,自2012年兩失業率分別在約4%及4.5%以上。至去年11月,內地客增長明顯放緩,兩失業率同步上升至年初的5%或以上(未季調看不出來),可見旅客下降對零售業影響已反映在失業率上。聰明的你會問,兩失業率近月從高位下降,這又說明什麼﹖
說明零售市場可能更嚴寒,進入結構性轉變。行業勞動人口下降也會導致失業率回落,即兩行業員工放棄尋找工作離開勞動市場,因而不在失業統計之內。亦可能是零售業勞動力轉型投身其他行業。從勞動人口數據可見,兩行業勞動人口均從年內高位回落(住膳業失業人數更上升至年內高位,這解釋了為何其失業率最新見向上走)。若相關勞動人口持續下跌,結構性轉變不是不可能,因此筆者認為未來觀察零售業,勞動人口及失業率數字不可忽視。
從員工層面分析還要看實質工資指數。首季實質工資指數中,「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同比增長自2012年第三季已持續負增長,2014年第三季起情况更甚;期內「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亦出現負增長。回顧旅客及銷售數字,自2012年下半年,非內地客已持續負增長,零售銷售持續放緩。由此推斷,旅客下降對零售業的影響早有先兆,真的非一日之寒。
零售業回落的連鎖效應亦蔓延至舖位市場,有測量師行報告指羅素街舖租曾於2013年全球最貴,2014年則下跌至第二。4月開始銅鑼灣有鐘表品牌不續租,有珠寶品牌轉短租,亦有店舖減四成租金獲承租。筆者嘗試以差估署的零售舖租指數分析,自2012年下半年旅客放緩,指數同比增長亦由期內高位約14%放緩至低見約3%。年初至今,即內地客明顯放緩時,指數增長徘徊約5%至6%,港島區更頻見負增長。順帶一提,過夜內地旅客減少對賓館及次級酒店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談過旅客、零售業及舖租數據,可總結為旅客(特別內地客)放緩影響零售業市場繼而舖位市場。但筆者並不會總結為「吸引內地客便可解決連鎖性跨行業問題」。香港過去一直過分依賴內地客,民間聲音亦指向內地客質素,因此筆者認為今次是個思考機會,思考本港需要怎樣的零售市場,要多元化,還是要滿足單一類型的內地客而提供單一類型的商舖;思考本港的舖租應否回調,容許中小型零售商重投市場,還是繼續依賴大企業支撐舖租;思考本港需要的旅客類型,是質素先決,還是消費力先決;思考令本港聲譽受損的,是港人,還是某單一類型旅客,免得因小失大,失去更富質素的旅客,如梁特首所說「趕客容易」。
紓緩中港問題 由旅客開始
他說得對,我們要反思。經過反思,筆者再強調是時候重新定位,並重新思考旅遊推廣系列究竟旨在吸引哪類旅客群。2003年的短視政策已證實不斷衍生問題,重整舖租、重整零售市場及重整旅遊業,是紓緩中港問題大方向,第一步就由旅客開始,因為香港受損的已夠多了。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及商業統計碩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