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韓國總統朴槿惠下月初訪問中國,並將參加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日戰爭暨二戰勝利70周年活動,包括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閱兵。對北京來說,參加70周年活動的外國領袖多多益善,朴槿惠出席閱兵則是北京最期待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區內的兩個主要盟友,韓國赴華參加70周年活動而日本缺席,一個來一個不來,從中突顯東北亞國際政治格局將會出現的深遠變化。
70周年活動兩意義
韓國參加震動美國
這次在北京舉行的70周年活動被認為有兩重含意,其一是紀念抗日戰爭及二戰結束,其二是北京發起的一場大型國際統戰,指向美國與日本則是世人皆見。雖然1940年代中美曾經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美國亦參與二戰亞歐戰場戰鬥,但美國總統奧巴馬最終缺席這次活動,而其他參與二戰的昔日主要大國盟友不算多。因此,70周年活動,於北京而言,參加外國領袖愈多,或可視為「同一陣線」國家亦多,已知將出席的外國元首,還有近年與中國關係密切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度傳出或會在該時段訪華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稱不去北京,在美國及其主要盟友沒有元首到來的情况下,朴槿惠來到北京,也就顯得不尋常。
美國當然明白韓國總統出現北京,對區內盟友的心理衝擊,日本共同社早前便報道,美國要求朴槿惠不要出席70周年活動,以免傳遞美韓聯盟受中國衝擊的「錯誤信息」。報道又稱,美國認為中國這次70周年活動,意圖打壓美國在國際社會及在亞洲的影響力。從美國如此反應,可知朴槿惠這次到訪北京,不僅是關乎中韓雙邊關係,更是具有足以影響區內戰略平衡的到訪。
說戰略意義,只要了解60年來中韓關係的必會清楚。1950年韓戰爆發,呱呱墮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傾力支持朝鮮,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與韓國軍隊殊死戰3年。戰爭其後以和局暫停,三八線從中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中國與朝鮮由此是為「鮮血凝成的兄弟」,與美韓隔界對峙。由於韓戰至今仍處於停火而非停戰狀態,局勢長期繃緊,例子是上周朝鮮與韓國就劍拔弩張,戰爭一度迫近眉睫。再者,區內各國及持份者關係錯綜複雜,總的而言,過去一段極長時間,美日與韓國在一邊,中國與蘇聯則站在朝鮮一邊。
這一態勢,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北亞氣氛稍緩,遂出現「交叉承認」之說,即中蘇承認韓國、美日承認朝鮮,圖解東北亞緊張局面,而這一格局即是延留至今的朝鮮核問題談判的「六方會談」梗概。兩方六國,雖有心致力和平,然而壁壘分明,美國在日本及韓國駐紮大軍,現代的東北亞很大程度仍是冷戰年間的對峙。然而,中韓建交僅23年,朴槿惠在美國力阻下到北京參加70周年活動,東北亞的格局隱然存在打破過往的「六方兩邊」的可能。
美國如此看重韓國,因為緊扼東北亞咽喉,中俄日都受其牽制;至於韓國,美國此刻仍是其頭號盟友,三八線上美韓軍隊聯合駐守,上周朝韓危機,美韓軍事協作機制迅速啟動。不過,在另一層次的國際關係,中韓關係近年出現根本變化——兩國經濟關係密切,中國的巨大巿場更是韓國企業目標,中國對韓國的投資亦非少數。不過,最重要的是,中國在朝鮮半島飾演一個可資信任的角色,觀乎近年中國與朝鮮的關係形態,北京並非一面倒無條件支持平壤,尤其是上周的朝韓危機,中國沒有公開站在朝鮮一邊向美韓叫陣,客觀上令韓國意識到,中國在朝鮮半島停戰及無核化問題起着講求務實而非意識形態先行的作用。
六方兩邊存變數
中國韓國更密切
在朴槿惠訪華一事上,美國大力阻撓,便是華府充分了解,一旦韓國總統出現在北京的70周年活動,對區內盟友的心理衝擊,以及之後而來的東北亞打破昔日戰略平衡的可能。儘管美國再三阻止朴槿惠訪華,希望把衝擊減到最低,但朴槿惠不僅訪問北京,而且更參加閱兵,反映1953年韓戰停火以來東北亞美國對日韓一條鞭指揮的結構出現變化。未來的東北亞,長遠而言,不能再以「交叉承認」或「六方會談」架構一本通書讀到老,韓國與中國的關係最新形態,必會對此帶來變數。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70周年活動兩意義
韓國參加震動美國
這次在北京舉行的70周年活動被認為有兩重含意,其一是紀念抗日戰爭及二戰結束,其二是北京發起的一場大型國際統戰,指向美國與日本則是世人皆見。雖然1940年代中美曾經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美國亦參與二戰亞歐戰場戰鬥,但美國總統奧巴馬最終缺席這次活動,而其他參與二戰的昔日主要大國盟友不算多。因此,70周年活動,於北京而言,參加外國領袖愈多,或可視為「同一陣線」國家亦多,已知將出席的外國元首,還有近年與中國關係密切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度傳出或會在該時段訪華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稱不去北京,在美國及其主要盟友沒有元首到來的情况下,朴槿惠來到北京,也就顯得不尋常。
美國當然明白韓國總統出現北京,對區內盟友的心理衝擊,日本共同社早前便報道,美國要求朴槿惠不要出席70周年活動,以免傳遞美韓聯盟受中國衝擊的「錯誤信息」。報道又稱,美國認為中國這次70周年活動,意圖打壓美國在國際社會及在亞洲的影響力。從美國如此反應,可知朴槿惠這次到訪北京,不僅是關乎中韓雙邊關係,更是具有足以影響區內戰略平衡的到訪。
說戰略意義,只要了解60年來中韓關係的必會清楚。1950年韓戰爆發,呱呱墮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傾力支持朝鮮,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與韓國軍隊殊死戰3年。戰爭其後以和局暫停,三八線從中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中國與朝鮮由此是為「鮮血凝成的兄弟」,與美韓隔界對峙。由於韓戰至今仍處於停火而非停戰狀態,局勢長期繃緊,例子是上周朝鮮與韓國就劍拔弩張,戰爭一度迫近眉睫。再者,區內各國及持份者關係錯綜複雜,總的而言,過去一段極長時間,美日與韓國在一邊,中國與蘇聯則站在朝鮮一邊。
這一態勢,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北亞氣氛稍緩,遂出現「交叉承認」之說,即中蘇承認韓國、美日承認朝鮮,圖解東北亞緊張局面,而這一格局即是延留至今的朝鮮核問題談判的「六方會談」梗概。兩方六國,雖有心致力和平,然而壁壘分明,美國在日本及韓國駐紮大軍,現代的東北亞很大程度仍是冷戰年間的對峙。然而,中韓建交僅23年,朴槿惠在美國力阻下到北京參加70周年活動,東北亞的格局隱然存在打破過往的「六方兩邊」的可能。
美國如此看重韓國,因為緊扼東北亞咽喉,中俄日都受其牽制;至於韓國,美國此刻仍是其頭號盟友,三八線上美韓軍隊聯合駐守,上周朝韓危機,美韓軍事協作機制迅速啟動。不過,在另一層次的國際關係,中韓關係近年出現根本變化——兩國經濟關係密切,中國的巨大巿場更是韓國企業目標,中國對韓國的投資亦非少數。不過,最重要的是,中國在朝鮮半島飾演一個可資信任的角色,觀乎近年中國與朝鮮的關係形態,北京並非一面倒無條件支持平壤,尤其是上周的朝韓危機,中國沒有公開站在朝鮮一邊向美韓叫陣,客觀上令韓國意識到,中國在朝鮮半島停戰及無核化問題起着講求務實而非意識形態先行的作用。
六方兩邊存變數
中國韓國更密切
在朴槿惠訪華一事上,美國大力阻撓,便是華府充分了解,一旦韓國總統出現在北京的70周年活動,對區內盟友的心理衝擊,以及之後而來的東北亞打破昔日戰略平衡的可能。儘管美國再三阻止朴槿惠訪華,希望把衝擊減到最低,但朴槿惠不僅訪問北京,而且更參加閱兵,反映1953年韓戰停火以來東北亞美國對日韓一條鞭指揮的結構出現變化。未來的東北亞,長遠而言,不能再以「交叉承認」或「六方會談」架構一本通書讀到老,韓國與中國的關係最新形態,必會對此帶來變數。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