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走向「中國智造」 人才極缺乏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25日 06:35
2015年08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世界工廠的稱號對中國並非完全正面,其中包含多年來被外界批評為血汗工廠、壓榨勞工權益,以破壞生態換取高速增長等等,如今要轉型不再靠低廉成本與別國競爭,唯有轉向科技創新,走高增值、高創意的新型經濟,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殷醒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過去十年中國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增長率高踞全球首位,2000年到2013年期,研發資金從89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至1.18萬億元,佔GDP比率達2%以上。


但是投入的資金雖然大幅增加,研發人員的數目仍然落後於其他先進國,按殷教授的文章估計,如果以中國投入研發資金佔GDP的2.5%,那麼中國就需要增加500萬以上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要完成這個目標,以目前中國培養高端人才的速度,需要80年才能達到目標!


培訓人才追不上資金投入

內地媒體引述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王元的分析,他指出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尤其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佔固定資產投資40%左右的設備投資中,有60%以上要靠進口來滿足,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要靠進口。


根據經合組織和國家統計局開展的一項針對十多萬中國工業企業的研究顯示,民營大中型企業的每百萬元研發投入產生的專利申請數,比國有大中型企業高1.8倍,換言之,民企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十分積極,並以此作為保持競爭力的要素。然而,由於大部分私企實力有限,都要為自己在市場能否生存而掙扎,很難在技術創新上投放太多資源。


中國一直希望能有諾貝爾獎水準的研發成果,以及蘋果iPhone般的世界級產品,但中國目前側重的都是應用和產品研發,基礎研究偏低,長遠會缺乏尖端突破的科研成果。


「中國智造」依靠的不再是血和汗,在成功轉向科技創新型經濟前,中國的經濟難望有另一次大突破。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