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趙永佳、李鏗﹕台灣反課綱運動對香港的啟示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17日 06:35
2015年08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月底,台灣在颳起超級颱風的前夕亦同時颳起了一場「反課綱」風暴。7月23日晚上,反對新版高中課程綱要「微調」的學生與群眾衝進了教育部,及後更演變成佔領教育部行動。不過,由於颱風「蘇迪羅」威力太猛,佔領者只有宣布撤離,結束為期7日佔領。究竟台灣為何會颳起這場「反課綱」風暴,對香港又有什麼啟示?


台灣反課綱運動

這次的反課綱運動,最先由台中一中學生社團「蘋果樹公社」於5月1日發起的「嚴正抗議黑箱課綱微調」行動開始,隨後通過其他院校的學生們於facebook的分享,不到一個月便得到廣泛支持。直到最近,經歷了學生闖入教育部和一次短暫的佔領運動,以及台灣學界串聯起來的「群眾壓力」下,使原來強調新課綱將如期實施的教育部讓步,並宣布「新舊教科書並行」等妥協方案。


反課綱運動與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同樣是以「反黑箱」作為主要訴求之一。台灣教育部被指去年以「微調」之名,暗中修改高中社會課綱,由提出到通過課綱修改的時間甚為倉卒,亦沒有向外界公布修訂人員名單及相關發言紀錄,程序引起非議。台灣人權促進會入稟法院,控告教育部在課綱修訂上未按照既定程序辦理。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今年2月12日,判決教育部違反《政府資訊公開法》,成為了運動的一個引爆點。


反課綱運動的另一主要爭論點,在於課程內容的「大中華」史觀。2000年台灣經歷初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重新制定課綱,推行所謂的「去中國化」,把台灣史獨立於中國史,大幅淡化過去以「中華民國」為中心的歷史觀。國民黨再次上台後,馬英九政府遂推行課綱的修訂,擬把中華民國史觀「微調」回來。其中「微調」的主要內容,例如把「接收」台灣改為「光復」台灣,以及把「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等等。馬政府期望透過「微調」以重塑學生的史觀和愛國心,不過台灣的輿論普遍認為,一元史觀已不合潮流,多元詮釋才是教學歷史的出路。


香港的「認同政治」

從台灣反課綱運動中看到,所謂中國、本土的問題,不論在台、港,也屬大是大非的「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議題。建制若低估了社會對中國的情緒反應,或忽略了市民對中國有強烈的認同(不論正反)偏向,都必然是引起極大的反彈。國民黨政府以為課綱的修訂只是微調,修改的比重有限,於是希望「快刀斬亂麻」,結果引起軒然大波。這和香港2010年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事件可謂同出一轍。


香港的反國教運動雖然在政府撤回建議後告一段落,但反對者卻並沒有鳴金收兵,反而是繼續監察政府相關措施。例如配合《基本法》25周年,教育局於今年4月推出《活學趣論.基本說法——基本法視像教材套2015》供初中教師使用。新的教材套一面世就被指比以前少了公民抗命的內容,並且「內容偏頗」,教協更批評教材套不合格,不適合用於基本法教育。而因反國教一役冒起的學民思潮,亦指教材套聲言港人治港由人大授權,形容香港「直轄」港澳辦之說扭曲事實以及矮化港人地位,他們更認為政府是要透過基本法教材把擱置下來的國民教育科「借屍還魂」。


除了國教科之外,歷史科也成為近期的焦點。經歷去年佔領運動以及《學苑》討論「港獨」事件之後,有輿論認為香港學生應多認識中國和中國歷史。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已明言,將對青少年教育發展給予重視,並明確指出教育局將會更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知識。社會上亦有人士認為中國歷史應列為中學必修科,甚至應取代通識成為高中必修科,以「教化」新一代年輕人,對中國歷史和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不過,亦有教育界人士認為,現有歷史教育學制並無大問題,沒有動大手術必要。


反課綱對香港的啟示

面對不同意見,香港政府應該汲取台灣的教訓,不要對「認同政治」問題掉以輕心。以為可以再通過行政手段,在課程和教學上再強推,可能被認為是片面的國民教育課程。而企圖通過以中史代通識的舉動,也只會好像在台灣一樣,將歷史教學變成政治鬥爭的磨心。在香港,「本土」人士當然會在台灣經驗的警醒下,摩拳擦掌,佇候政府的任何「甩轆」政策,再藉此進行動員。我們覺得,社會上對國民或國情教育的態度並非完全一致,但政府若在這問題上「行差踏錯」,就可能會令輿論逆轉,變得一面倒。


台灣的經驗也提醒我們,程序公義亦非常重要。課綱修訂被認為是黑箱作業,成為反政府動員的焦點。以本港通識科早前的檢訂過程為例,雖然不是沒有爭議,但幸好還可以在公開和尊重教育專業判斷的氛圍下討論和修訂,最後也算是「無風無浪」地「軟着陸」,可見尊重既有程序公義是非常重要。


最後,我們留意到最近台灣的公民社會也嘗試以較柔性手法,來引導公眾對歷史或身分認同,有一個比較開放和全面的思考,相信有關當局可以參考和借鑑。其中最好的例子是一個叫「Taiwan Bar」的網站,以輕鬆的動畫,「生鬼」的旁白,來探討一些身分認同的大問題,如什麼是台灣的「國語」、日治對台灣的影響等等。反觀香港的建制雖也有類似的動作,如通過網站介紹中國歷史,但可惜的是,除了網站名稱大膽之外,內容卻未能擺脫傳統史觀和手法的局限。反觀最近在網絡上熱炒的「宋神宗是人類歷史上第三富豪」的「新聞」,卻甚有條件成為「新類型」國民教育的好榜樣。如果建制能放棄硬闖課程和學制,而是從趣味性出發,並避免硬銷「大中華」史觀的話,我們可能反而更能在香港的年輕人當中推動一下對中國和本土的認識與思考。希望當局能「慎思明辨」、「擇善固執」,慎選能為大多數市民都接受的手法,來推動國民和國情教育,並避免將教育捲入政治爭拗的漩渦。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李鏗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