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四代香港人》作者呂大樂﹕公開討論房策 有利施政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13日 06:35
2015年08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有研究報告指香港大學生過去20年的入職起薪點中位數,若扣除通脹後實質下跌了17%,但同期香港樓價卻升了1.6倍,可能因此形式新一代對社會充滿怨氣。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曾出版《四代香港人》及最新作品《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他指大學畢業收入未必適合以中位數作跨代比較,但也認為由於香港土地政策失誤,影響了年輕人的向上流動力,政府及社會應來一次大討論,以明辨大家要求的發展方向,才能有好的政策出台和更容易施行。


呂大樂指出,以前只有兩家大學,可能只有2%至3%人口能進入大學,現在可以入大學比例隨時高達18%至20%,以收入中位數作比較未必合適。不過他也要承認,政府的施政不能「精英主義」,而是要主要照顧社會佔大多數的中游人士,住房及土地政策亦然。


呂又表示,香港政府經歷長達18年的弱勢,以至施政時容易左閃右避,結果是推出包括土地政府也屢遇阻力,而以土地及房屋政策而言,也常是目標含糊。「到底是我們只要提居所令大家有樓住,還是要兼顧他們的置業或投資的目標?」


啟德項目 反映政策欠持續性

呂大樂舉例,政府最近推出所謂協助中產置業的啟德項目,「月入6萬元的兩夫婦家庭,真的還要以折扣津貼他們買樓?項目主攻細小迷你單位,到他們生兒育女時,又要另覓居所?還有,啟德以外,政府還可在市區提供相似項目嗎?如不是,將來是否要在偏遠的地區如洪水橋,提供相似項目,到時中產又會怨為何之前的人可以住市區,現在他們要住效區,反映有關政策沒有持續性。」


他又批評,市民抽居屋,又或輪公屋,甚至如申請啟德項目,變成如「大抽獎」,形成「抽獎文化」,抽不到的又會怨政府。


抽獎文化 易添怨氣

「以前殖民政府,提供安置房屋,並不是以改善市民居住環境作考慮,很多時只因木屋大火要安置,又或起地鐵而要逼遷市民,當時提供的大型公屋或房屋項目,往往是在偏遠的新市鎮,起的公屋也特意將質素降低,雖然可說涼薄,但也令一般市民知道,要麼接受政府資助房屋,那便要住得得遠一點,或居住質素差一點,要麼就自己想辦法,去租樓住,或努力的賺錢去買私樓。這反而目標和施政邏輯明確,市民對政府的反對反而不高。」


享星洲式組屋 就要接受加稅

呂大樂指出,年輕人或市民也要作選擇,不能又要政府滿足住房及置業需要,卻又要反對開闢土地,「他們也要知道,賣地是地府收入重要來源,當然也可以將新的土地或房屋供應九成作公屋,如新加坡的組屋政策一樣,但這樣便也要接受政府增加其他稅項如入息或薪俸稅,但他們又願意嗎?政府又願意放棄土地收入嗎?」

與其各方爭論不休,令土地及房屋政策難以清晰或滿足大家的需要,呂指不如社會真正作出大討論,明白到give and take(有得必有失),綜合所有意見才制訂明確的相關政策。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攝影 李澤彤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