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趙永佳、李鏗﹕社會專注民生——政府噩夢開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8日 06:35
2015年07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有句西方歇後語被拍成電影:「小心許願——因為將可能成真」(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because you may get it)。建制派希望香港社會放下「政治爭拗」、「專注民生」,現在看來是已經願望成真了。不過,近期一些現象,卻令人懷疑香港社會專心「拼民生」,會否只是香港政府另一場噩夢的開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6月底所進行的調查亦顯示,六成市民傾向認同政府應暫緩政改,專注社會民生。現時要搞好民生,看似是社會「共識」。同時,有關政制民主發展的社會運動看來亦處於低潮期。最近一次的七一遊行,未知是因為市民覺得在政改一役上已取得階段性勝利,還是經歷了長時間並無任何成果的佔領運動而變得筋疲力竭,參與的人數驟跌了九成。由於搞好民生被視為是解決政治爭拗的重要工具,政府於現時聚焦民生經濟議題,似乎是最佳時機?


何謂民生議題?

然而,什麼是所謂的「民生」?對於政府來說,可能是指一些利民政策,又或者是讓市民在經濟上得到一點利益的政策微調,以至「清潔香港運動」等等。而對普羅大眾而言,所謂的「民生」則可能代表了「手停口停」的經濟活動、也有可能是牽涉到要「咬緊牙關」也要去捍衛的基本生存權利。


雖然上述兩種「民生」也同樣重要,但如果民生議題真的只如政府所想一樣,搞好民生的確比推動政改容易。然而,如果民生是有關市民近乎「切膚之痛」的事件的話,搞不好民生時,我們幾乎也不能想像到其從民間的反彈力度會有何巨大。


在近年華人社會中,出現了很多有關「民生」議題的社會動員。這些社會動員在台灣有以「自力救濟」的方式出現,在內地則會通過「維權」的形式以求保障自身被侵害的權利。在香港,雖然類似的動員從沒有成為「風氣」,但過去仍有不少相關的例子,例如與土地開發有關的菜園村事件和受東北發展區計劃所影響的居民,而有關房屋的亦有工廈劏房的問題。除了上述事件,我們希望透過以下兩個詳細例子,再闡述之。


「我要反圍標」

香港屋苑的大型維修合約,出現圍標和賄賂等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樓宇維修行業已遭集團式壟斷。社會上對圍標雖一直已有討論,但奈何現階段仍沒有有效措施遏止圍標問題,以至業主與業主立案法團之間常就此發生衝突。由於政府的監管不力,不想啞忍的小業主們則只剩下「自救」一途。


前陣子的《明報》「星期日副刊」,便訪問了3位「逆權師奶」(謝太、周太和何太),報道了她們因有關屋苑維修的種種無理收費和當中牽涉的非法勾當,讓貴婦也要搞抗爭、遊行、成立大聯盟,更要走上法庭。她們本來也不激進,但面對着「埋身」的不公義,也要在沉默的中產群中突圍,動員身邊的街坊鄰里,為的正正是自己的一個安樂居所。


「教育有選擇」

另一比較另類的例子是「教育大同」。雖然它肯定是一個非抗爭性的「和理非」組織,但卻活脫脫在挑戰主流教育價值觀與制度。這群「怪獸」爸媽不單支持「在家教學」,更宣揚各式各樣的另類教學模式和「邪惡思想」(如民主學校、unschooling、全人教育、初中gap year、反對小學TSA等等)。


去年在港大舉辦的「武林大會」,他們提出「教育有選擇」,加上今年在中大剛過去的「我要真假期」論壇,都是這群家長(利益申報:包括趙永佳)期望透過組織去表達他們對現有教育制度的失望與不滿。與其他維權行動一樣,他們就是要「命運自主」、「家長自救」,希望能改變公眾(尤其是家長)對教育的既定看法,挑戰香港教育的現狀。


社會運動「大陸化」

以上談的,雖然是在眾多民生議題中的小部分例子,但他們的共通點是,組織者的訴求往往是處於現行政策或制度的盲點中,由於政策或制度對他們「視而不見」,他們便只剩下「自救」一途。


香港現在的公共行政千瘡百孔,很多政策沒有充分論證研究就出台,又有許多政策在證據充足的情形下也議而不決。我們不否認確實有政治干擾行政的情形,但這卻不能是一塊能解釋所有行政失當的「萬用貼」。


前一陣子,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政治問題時,政府的工作其實相對簡單,面對「單一議題」,建制只要準備充足,集結力量,兵來將擋就可以。但在「專注民生」的後雨傘時代,香港的社會運動會有走向「大陸化」或「維權化」的傾向。所謂社運「大陸化」,我們的意思是公眾對「離身」的大問題,如政制改革、高鐵超支、西九爛尾等可能沒有太大反應,當真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但如果問題「殺到埋身」,他們會好像翠湖花園業主一樣,貴婦也瘋狂,奮起保衛家園,或好像「教育大同」,甚至如「反國教」運動的家長們一般起來守護孩子。


然而,社運「大陸化」的主要根源,更應該在於市民對政治改革的失望,甚至絕望。大量政策的「甩轆」,令不少對政治未必熱中的市民也質疑政府能力。當現實矛盾「殺埋身」的時候,沉默的中產大多數,也會好像周太她們一般產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覺醒。另一個例子是,一直以來常被談及的青少年向上流動問題,雖然政府已正視問題,但相關政策卻未能到位,青少年的怨氣要到達真正的「臨界點」是否只是時間問題?甚至於最近的食水含鉛事件,在民生「無」小事的說法下,着實令人擔心政府處理民生問題的能力。


全民維權時代?

我們的看法是,香港當前面對的問題中,政治問題雖然好像是一個「死局」,但因為公眾意見其實相當分歧,政府仍有可以迴轉的空間。不過,在維權運動「遍地開花」的時代,政府施政眾多大大小小的失誤,可能都會有苦主們站出來「同你死過」。更不能忽視的是,在後政改時代,政治團體從政治問題釋放出來,市民被長期政治運動與政治爭議所掩蓋的民生矛盾,就會得到充分注意以至動員。最好的例子是泛民的黃碧雲在政改後,可以將時間放回在「水務問題」,方能有今次的突破。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政府能盡量提升施政質素,充分論證和研究政策的利弊,並聽取專業人士及公眾意見,減少政策「甩轆」的可能性,並防止民生政策的失誤(如食水事件),及不受歡迎的政策(如TSA)激發公眾的更多反彈。這樣,「專注民生」,才不會變成政府「一語成讖」的例子。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李鏗是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